考古学

嘎仙洞

题目

嘎仙洞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大武帝拓跋杰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 )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庙石室”进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

A.鲜卑文化
B.渤海文化
C.金源文化
D.满族文化

答案:A
解析:
“鲜卑文化”,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祖庙石室”进行“告祭”,在石室壁上刊刻的祝文。祝文揭示了北魏祖先拓拔鲜卑的起源。嘎仙洞出土的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和獐、狍等野兽动物骨骼表明了拓拔鲜卑曾经创造的狩猎文化形态。

第2题:

嘎仙洞内北魏时期的石刻祝文是何时发现的?


正确答案: 1980年。

第3题:

安徽省仅有的一座攀崖石窟是( )。

A、太极洞

B、大王洞

C、王乔洞

D、蓬莱仙洞


正确答案:C

第4题:

嘎仙洞石刻祝文是什么时期凿刻的?


正确答案: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

第5题: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

  • A、契丹
  • B、鲜卑
  • C、满族
  • D、匈奴

正确答案:B

第6题:

存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摩崖石刻属于

A.渤海文化
B.金源文化
C.鲜卑文化
D.满族文化

答案:C
解析:

第7题: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的发源地


正确答案:鲜卑

第8题:

简述嘎仙洞(鲜卑遗迹/先祖石室)。


参考答案:(1)位置: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
(2)“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3)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
(4)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5)石刻祝文:在距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有一处石刻祝文,高度与视平线相齐,竖行,通高70厘米,通宽120厘米,共19行,每行12~16字不等,字体大小不一,约3~6厘米,全文201字,汉字魏书,清
晰可辨。刻辞的内容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致祭时所刻的祀文,首行刻“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甘五日”,“太平真君”是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的第五个年号,“四年”为公元443年,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

第9题:

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中,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刻写的祭祀鲜卑石室的摩岩石刻,证实了有关鲜卑早期的文献记载是可信的。

  • A、仙人洞
  • B、竹仙洞
  • C、嘎仙洞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的发源地。


正确答案:古代鲜卑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