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请结合意大利新兴工业发展经验,谈谈你对温州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看法。

题目

请结合意大利新兴工业发展经验,谈谈你对温州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看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重视团结协作,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信息,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形态影响

第一,使得文化与道德的多元化越来越显著. 新媒体的应用,极大的打破了信息垄断,使得人们有了充分表达的机会,也由此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阶段中群体的思维意识状态。从“竹影青瞳”、“流氓燕”、“木子美”到“芙蓉姐姐”、“凤姐”、“干露露”……新媒体呈现出纷繁多样的价值判断与极大的包容性,表达空间被急速扩张. 广州“小悦悦”事件中的全民愤怒、汶川地震中的民间救灾、四川什邡环保维权事件中暴戾特警遭全民“人肉”……新媒体以文化与道德多元化的开放性正在重塑群体的文明价值观念。

第二, 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自媒体得以实现,人们言论表达的渠道各加多元化,尤其是手机媒体的普及增强了普通民众对于社会事件的参与度,这就使得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在造成新旧媒体间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经济热点。就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例,它们不仅在媒体的硬件上带动了经济发展,在如搜索引擎、付费新闻游戏、点播电视等媒体软件带动经济发展,还在相关的衍生内容和服务上赢得了大量的受众,刺激着经济的增长。此外电子商务和开心农场等等的兴起也得益于新媒体的进步。

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此外,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

当然新媒体的发展并非百利无害,网络水军的兴起,网络暴力的出现以及网络谣言的猖獗等等都充分暴露的新媒体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和谐的一面.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新媒体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趋利避害。

第2题:

中央此前对扶贫工作做了指示,明确了“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强调的是具体贫困问题具体分析,切莫一刀切,一锅端,实现差异化的“实质”扶贫而非平均主义。

落实好这一政策理念,对于我们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是从扶贫的思想维度上给予明确的指引,让我们的各级政府在开展扶贫工作中有了一个行动指南和标准,是克服传统一刀切、平均主义式甚至是为“关系户”这种扶贫旧思想的法宝。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我国扶贫的具体事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群体,他们贫困的原因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的让扶贫的帮助产生最大化的价值。

然而要落实这一政策,需要多方的努力。首先,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其次,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最后,需要我们提供更加精准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于落实这一政策,我所在的地方乡政府,他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统计我们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详细询问和了解他们生活的状况,提出了常态化的定点帮扶,落实到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人到我们村里来开展扶贫,帮助老年人改善生活、关爱儿童学习成长,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这样的精准扶贫方式得到了全村群众的赞扬,也切实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3题:

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数学素质的一点看法。


正确答案:

第4题:

你如何看待媒体中的攻击行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榜样、模仿、观察学习和直接强化。
如何帮助孩子对待媒体中的攻击行为:
1.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2.与孩子一同看电视。
3.转移孩子们对电视的兴趣
4.让高科技成为帮手。

第5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知青小说的看法。


正确答案: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知青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恨和悲哀。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批评家普遍认为,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分裂”。或者继续坚持对“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和生活的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在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的精神抽象化,并坚决地捍卫这“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注:梁晓声《我加了一块砖》(《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梁晓声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70年代开始写作、发表作品。197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父亲》等。出版有短篇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和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雪城》等。)的价值上,梁晓声的创作是有代表性的。从1968年起,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了七年。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等小说中,也写到知青所受的愚弄,但也表达了“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的“无悔”宣言。他持续地保持一种分明的道德立场,和悲壮的浪漫风格。在张承志、史铁生的“知青”题材的写作中,对往昔生活的挖掘,则表现为另一趋向。他们在开始时,已明显离开社会政治视角,而着重发现民间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以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文革”初期与后期的知青,在对生活的看法上,也有许多的变化。王安忆曾对比地谈及六九届初中生的情况,说他们并没有形成如“老三届”(注:“老三届”,指“文革”开始的1966年已在中学就读的,在1963年、1964年、1965年入学的初、高中学生。)那样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在刚刚渴望求知的时候,文化知识被践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时代,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他们许多人没有经历“老三届”的那种“痛苦的毁灭”,不需要为自己的青春的价值辩护,因而也失去了从“插队”的乡村中寻找精神财富的动机。从王安忆写她“插队”的淮北乡村生活的小说,包括她的长篇《69届初中生》,很难看到对于这片土地的“恋情”, 看到诗意的想像。持一种较为冷静的态度来写知青生活,写“上山下乡”运动,是这一题材后来出现的变化。阿城和李晓都迟至1984年才开始发表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小说虽然也写知青生活,但其视角和题旨,已难以用“知青文学”来概括。阿城和李晓由于家庭等方面原因,“文革”中被排除在“运动”之外,成了“旁观者”,有可能看到置身其中者所难以看到或忽略的事态。(注:阿城的父亲钟惦棐,1956年到1957年间,因发表《电影的锣鼓》,《上海在沉思中》等文章,成为右派分子。李晓父亲巴金在“文革”中作为“反动作家”受到迫害。)李晓的短篇从题材的时间“次序”上说,他首先写的是“知青”返城后的情况。《继续操练》、《机关轶事》、《关于行规的闲话》等,写返城后从事各种职业的“知青”,为权、利等欲望所进行的“操练”——钻营、欺诈和不择手段的倾轧。在这之后,他才回过头来,在《屋顶的青草》、《小镇上的罗曼史》和《七十二小时的战争》中,追叙这些权势场上的“弄潮儿”在“文革”中的经历;这似乎包含着对他们现实心理行为所作的溯源。他用嘲讽、调侃的“喜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悲剧事态”,作品的内涵有浓重的宿命的悲哀。他关心的是发生在这些为生存而挣扎、搏斗的青年人身上的人性扭曲过程及后果。

第6题:

读完此文,你对宽厚待人一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正确答案:
看法(1分);联系实际阐述(2分)
示例:一个人越是对人宽厚,别人就越尊重他、拥戴他。我作为一名班级干部,在工作中,宽厚待人,善于化解矛盾,使同学关系更融洽,使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本题共3分)

第7题:

结合我国教育法学的发展及现状,谈谈你对我国教育法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教育法学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
(1)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2)发展教育事业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3)历史经验的启示
(4)教育立法活动起步
(二)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阶段可分为:
(1)问题提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主要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教”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习基本定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期间,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主要包括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及其地位研究、教育法律关系的研究、地方教育立法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立法的研究及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等。
(三)教育法学发展趋势为:
(1)注重开展教育法学微观研究课题
(2)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学热潮,促进教育法学的普及与提高
(3)成立有关学书团体,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交流和讨论,提高教育法学的研究水平。

第8题:

结合外国及港台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未来秘书工作的看法。


正确答案:
结合外国及港台秘书工作普遍化、进化、现代化及妇女化的特点,谈自己对未来秘书工作的看法。

第9题:

针对中国汽车工业最近的发展策略,谈谈你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看法?


正确答案:一、中国汽车业急需整合
二、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必须跟上
三、造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
四、必须把质量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10题:

日本的工业设计后来者居上,其成功经验对中国今天的工业设计发展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分析日本设计的特点
(1) 擅长吸收欧美等工业设计发达国家的成果,并善于创新,发挥长处,避免短处
(2) 发展现代设计的同时,注重传统民族设计的保护与发展,双轨并行,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 注重用利用科学技术来弥补其现代设计起步太晚的劣势,注意利用新科技开发新产品
(4) 日本设计以细腻周到见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很多产品呈“轻薄巧小”,设计风格独特。以精良的质量、高品质的外形设计和低廉的价格享誉全世界
(5) 日本设计快速发展的原因与日本政府和国民的重视分不开。
我们国家设计起步也比较晚,与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有5000年的优秀的设计文化,优秀的传统设计需要保护和发扬广大,要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尽快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特色;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创新,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国外的后面。 加强工业设计的宣传与普及教育,政府和民众要重视工业设计作用 加强工业设计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