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简析庄子用寓言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题目

简析庄子用寓言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善于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C

第2题:

《庄子》擅长以寓言说理,请谈谈《逍遥游》中是如何运用寓言来说理的。


正确答案: 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所谓逍遥,就是顺应自然的“道”,而后不以自己的意志去人为控制它,而是按照自然的法则去发现和理解它的轨迹。道家以顺应规律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是非常客观地思索着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庄子讲要齐物、自然;老子讲要复归于婴孩,返朴,无为。这个道,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逍遥不任意,不是随性,而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去正常生活。并不是大鹏的行为就是最佳的,也不是斑鸠的行为就不好,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对自己的行为最恰当、最符合实际需要。同样,宋荣子与他嘲笑的人、彭祖与冥灵大椿也是这样。所以,适性,就是合于道。

第3题:

简析《等待戈多》的艺术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完全抛开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和结构,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2)摒弃正常语言形式,通过非理性夸张。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3)大量运用“怪诞”手法,具有浓重的寓意象征意味。“怪诞”是贝克特等荒诞派剧作家戏剧创作的基本主手法,它在一种超过极限的夸张中,使普通形而下的现象或事物扭曲变形,得到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形而上的意义。

第4题:

简析《人到中年》的艺术结构特点。


正确答案:《人到中年》打破了传统的跟随事件进程进行叙述的构思方法,独辟蹊径地从陆文婷发病昏迷起笔,描写主人公在昏迷状态下的幻觉、梦境、回忆等,同时凭借一些小物件、音响、话语等引入丈夫、好友、同事的回忆,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的倒叙、追叙、插叙等手法,形成了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心理时空结构,勾画出陆文婷半生的命运轨迹和生活遭际。这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取得了自然流动、丰满立体、真实感人的效果。

第5题:

《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的物象、形象、故事、()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 A、神话
  • B、寓言
  • C、比拟
  • D、排比

正确答案:A

第6题:

《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物象、形象、故事、()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 A、寓言
  • B、比拟
  • C、排比
  • D、神话

正确答案:D

第7题:

庄子散文说理善用()

  • A、寓言
  • B、典故
  • C、举例
  • D、说理

正确答案:A

第8题:

善于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参考答案:D

第9题:

简析《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议论、劝诫进行说理的技巧。


正确答案: 《召公谏厉王弭谤》主要记叙了召公与厉王就“弭谤”问题的两段对话,代表了《国语》的记言特色。首先,召公以“民不堪命”劝诫厉王。在厉王采用高压政策“弭谤”之后,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喻,说明“弭谤”的严重性;“川壅溃,伤人必多。”接着对“为川者”和“为民者”加以论议,说明“导”与“宣”才是正确的方法。然后又列举公卿、瞽、史等以各种方式向国君进谏,借古说今,劝诫厉王倾听民意。而后又以各种资用生成的议论来说明“国人谤王”是自然之理。最后,以“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警告厉王,“弭谤”的结果只会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这篇作品在语言技巧上,有比喻、议论,有恳切的劝诫,有严峻的警告,逻辑性强,富于文采,很有说服力。

第10题:

《庄子》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言”是()。

  • A、寓言
  • B、重言
  • C、格言
  • D、卮言

正确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