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题目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汉代的辞赋创作是以抒情赋发轫,代表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东汉后期的辞赋,抒情赋成为主流。就此而论,汉代的辞赋是以抒情赋起始,又以抒情赋终结,它的轨迹是画了一个圆圈。不过,贾谊的抒情赋均为骚体,明显是继承楚辞而来。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在作品样式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格局。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两汉辞赋的整体发展轨迹是一个圆,主要继承了楚辞的风格
B.骚体、散文体和四言诗体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代的文坛
C.东汉后期的辞赋以抒情赋为主流,各类文体并存,呈现多样化格局
D.贾谊是汉代抒情赋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汉代的辞赋是以抒情赋起始,又以抒情赋终结,它的轨迹是画了一个圆圈。不过,贾谊的抒情赋均为骚体,明显是继承楚辞而来。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根据文意,可以得出“两汉辞赋的整体发展轨迹是一个圆”,但东汉后期不再继承楚辞的风格,排除A项。B项对应“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B选项“汉代的文坛”偷换了概念,应该是“东汉后期”的文坛,排除B项。C项对应“东汉后期的辞赋,抒情赋成为主流”以及“东汉后期的抒情赋则是既有骚体,又有散体,还有四言诗体,在作品样式上呈现的是多元化的格局”,符合原文,锁定C选项。D项对应“代表作品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中生有,不正确,排除D项。

第2题:

举例说明传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正确答案: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
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四是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五是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3题:

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参考答案:D

第4题:

班固不仅是史学家,而且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所作辞赋以()最为著名。

  • A、《二京赋》
  • B、《两都赋》
  • C、《幽通赋》
  • D、《归田赋》

正确答案:B

第5题:

说明软件发展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在早期的计算机中,人们是直接用机器语言来编写程序的,这种程序称为手编程序或目的程序;后来,为了编写程序方便和提高使用效率,人们使用助记符来编写程序,称为汇编程序;为了进一步实现程序自动化和便于程序交流,使不熟悉具体计算机的人也能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人们又创造了算法语言,用算法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源程序通过编译系统产生编译程序,也可通过解释系统进行解释执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又创造出操作系统;随着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情报检索及各种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发展,要求大量处理某些数据,建立和检索大量的表格,于是产生了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6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基本定型。回顾书法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志。”这说明() ①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②事物在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③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前进上升性 ④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都是存在的,只不由于这些发展演变通常是缓慢的,因而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到。先来看语音的演变。当人们用现代的语音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家、花”三个字应该是押韵的,但用今天的普通话读,“斜”与后两个字并不押韵,这是因为古今汉语的语音已发生了变化。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以及不同时期的语言的比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劳模”、“德育”“电脑”等一大批新的语汇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库。像“探花、榜眼”等词现在一般只有在讲述历史时才可能被使用,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一般是不会用到它们的。
“脸”原来指两颊上部,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中有“轻红淡白匀双脸”的句子,其中的“脸”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脸”的指称范围扩大了,用来指整个面部。“臭”本来指气味、香味,臭味以及别的什么气味都可以说是“臭”,因此《易经》中才有“其臭如兰”的廉洁,后来“臭”的指称范围缩小了,指不好闻的与“香”相对的气味。语法的发展演变虽然非常缓慢,但通过对比,仍不难发现古今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除了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变之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语言的内部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有些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还可能成为不同的语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也可能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不同的语言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统一为一种语言,这些现象也都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第8题:

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的文学,以辞赋和诗歌两种文体的继续发展为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简述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正确答案: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东汉顺帝以后,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

第10题:

简述汉代辞赋发展的脉络线索。


正确答案: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实,《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辞赋的源泉,尤其是楚辞和纵横家的散文,在体式和表现特色方面都直接影响到汉代辞赋,其渊源及传承关系十分清楚。汉代辞赋,依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大体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同于先秦时期的楚辞,这类作品一般称为‚辞‛或‚骚‛,即骚体赋。这种抒情述志、情感浓郁的骚体赋从西汉初年的贾谊开始,其《吊屈原赋》、《鸟赋》均为代表作,与此同时的严忌,稍后的淮南小山、东方朔,西汉后期的刘向、王褒,东汉的班固、王逸、蔡扈等均有所作,可以说是延续了整个两汉时期。
另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作品,铺排摹绘,夸饰文采。这类作品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西汉前期枚乘的《七发》开创汉大赋的体制,而司马相如则以其《子虚赋》、《上林赋》等把大赋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至扬雄,又以其《蜀都赋》、《长杨赋》等五篇代表作,在题材及写法上均有新的拓展,使大赋的创作又达到一个高峰;东汉时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作,而以《二京赋》为汉大赋的极致和绝响。东汉后期,汉赋中又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幅度较小,铺叙摹绘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增大的赋作,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抒怀言志,绝无夸饰堆砌,语言清丽流畅,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张衡之后,重要的抒情小赋作家有赵壹、祢衡等。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发赋这两条线索发展:骚体赋从次喊初至东汉末时时出现,延续不绝;汉大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