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简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题目

简述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西汉中后期主要社会问题是()。


参考答案:土地和奴婢

第2题:

简述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1)在汉代众多政论散文家中,贾谊和晁错最具代表性。
(2)其文章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情感浓郁,纵横驰骋。

第3题:

关于汉代散文风格的演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从文章风格来说,汉代散文主体特征是“内容切中时事,语言朴厚无华”。但当中也有变化

B、西汉初期的贾谊,其文章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到了西汉中后期;刘向的写作一变为引经据典,书卷气浓重;东汉以后,王充的《论衡》:尚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

C、继之,王符、仲长统的文章: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D、汉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也在东汉以后,从原来的比较地散化,逐渐向着整齐、骈偶的方向发展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 A、西汉前期
  • B、汉武帝在位时期
  • C、西汉中后期
  • D、东汉前期

正确答案:C

第5题:

简述宋代散文对唐代散文的发展。


正确答案: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叙事、议论等功能方面,都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唐代古文本是作为骈文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韩、柳对骈文颇为排斥,这使习惯于骈文的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而且韩愈的古文已有艰涩古奥的倾向,韩愈以后的古文作家因袭了这个缺点。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在这些作品中,散文的各种功能已水乳交融,且具有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
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从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立。

第6题:

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A.西汉前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西汉中后期

D.东汉前期


参考答案:C

第7题:

简述西汉训诂工作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第8题:

西汉中期政论散文有董仲舒等人,成就较高。如董仲舒《贤良对策》三篇等。西汉另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散文较为有名。()


正确答案:错

第9题:

现代意义上瓷器出现的时间是?()

  • A、东汉中后期
  • B、西汉中后期
  • C、夏商中后期
  • D、周朝中后期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正确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