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题目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集体创作的剧本是()。

A.千钟禄

B.十五贯

C.人兽关

D.清忠谱


正确答案:D

第2题:

试述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议论中著名的一个命题——“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来自于外界事物的激发。个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际遇,特别是受打击、排斥后,“心有弗平”,这种不平就是感情的郁结,于是要释放、排遣这种情感,正如钟嵘所言,非“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不可。这样,作者把人的不平之鸣与物的不平之鸣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普遍规律,因此,此命题具有哲理性。
(2)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展,探讨核心是创作的心理动力问题,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虽然韩愈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只能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际遇、仕途的升沉的角度来阐发这个命题,但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第3题:

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分析


参考答案:《红旗谱》的故事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地点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锁井镇的地方,主体线索是朱老巩、朱老忠及严志和两家农民与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农民革命由自发反抗到有组织的斗争的历史进程。小说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形象既是旧时代起义农民的形象,又是“一个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赋予了燕赵风骨与民族气魄,他从单枪匹马的个人复仇到走上革命道路,从一个“慷慨悲歌之士”发展成为一个金刚钻般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这一现象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这是这一形象所具有的主题意义。朱老忠形象的另一个更具审美价值之处是形象内含的民间文化意味。朱老忠显然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狭义英雄,他身上的诸多性格,如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重义轻利,一诺千金等,都令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是朱老忠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吸引了读者,不如说是他身上这些传奇品质更吸引读者。他之所以受到欢迎,正是由于这一形象身上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他以能为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接受的形象出场,而接通的恰恰是被这一革命历史话语所改写的民间文化传统。

第4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第5题: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是代表作。


正确答案:《风筝误》

第6题:

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参与政治斗争的剧作是()

A.《十五贯》
B.《一捧雪》
C.《清忠谱》
D.《渔家乐》

答案:C
解析:

第7题:

李玉撰的明传奇()是戏曲史上不多见的反映当朝现实生活的剧作。

A《清忠谱》

B《十五贯》

C《目连救母劝善记》

D《人兽关》


A

第8题:

清代著名戏曲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

A.《长生殿》

B.《清忠谱》

C.《十五贯》

D.《桃花扇》


参考答案:D

第9题:

试述徐渭“四声猿”在明代杂剧史上的转折意义。


正确答案: 1.《四声猿》是徐文长的四出戏剧杰作:其一《狂鼓史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凰得凤》: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qǔ)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2.“四声猿”完全扫空了陈腐臭烂的伦理说教,而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色彩,给明代杂剧的面貌带来明显的改变。
3.“四声猿”语言追踪元代作家,扭转了明代文人把杂剧案头化、书面化的趋势。
4.“四声猿”采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奇幻的内容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也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5.“四声猿”完全打破了元杂剧的体制,不守元人一剧四折的惯例,不限定一人主唱,曲调兼用南北。

第10题:

李玉的作品()、()、()、()最为著名,被称为“一人永占”。《清忠谱》是李玉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战花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