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试论《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题目

试论《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诗经》诗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为更好地阐述这一问题,我们从《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周代社会的思想意识两方面论述,以证实《诗经》内容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第一,《诗经》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农耕、蚕桑、采摘、纺织、染色、建筑、狩猎、捕鱼、缝纫、搓绳、修缮、畜牧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诗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第一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及贵族统治者对劳动的偏见(如二雅中仅有反映狩猎和畜牧的诗篇),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反映劳动生活诗篇的研究,可以全面认识周代生产状况、产品的分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我们了解周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第二,《诗经》反映了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反映爱情生活的作品,或描写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坦率的表白,或描写青年男女在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和幽期密约时的兴奋,或描写真挚的相爱和刻骨的相思,或描写失恋时的痛苦和爱情受阻时的反抗情绪。可以说,这些做平记录了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周代劳动人民的爱情观,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家庭诗人类社会的细胞,婚姻诗延续人类的纽带,先民十分重视婚姻问题,《诗经》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反映婚姻问题的诗作,这些作品记述了媒人的活动,突出了媒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重要地位,记述了隆重的迎亲仪式和繁杂的新婚典礼,甚至记录了一曲曲动听的赞美新郎、新娘的颂歌,再现了那热烈、喜悦、欢乐的场面。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时的民俗风情及婚姻制度,提供了高贵宝贵的资料。作为农业部族的周人,十分重视家庭的稳定,把能否治理好家庭视为是否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标志之一,《大雅。思齐》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度,以御于家邦”之语,即为例证。《诗经》中许多诗篇,或描写夫妻间融洽和睦的家庭喜悦,或描写夫妻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或抒发了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抒发了深切的悼亡之痛,或记录了信誓旦旦的诺言,或记录了弃妇们发自心底的悲怆的呼声。生动地再现了3000年前家庭生活的全貌。这些作品,感情缠绵细腻,风格婉约多姿,成为《诗经》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第三,《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兵役、徭役是统治者强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尤其是西周后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诗大序》),再加上“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小雅。何草不黄》序),使得兵役、徭役格外沉重。大量诗篇通过服役者的长号及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反映出服役者为自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从而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劳役不均、分配不公的矛盾,从而再现了那个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特征。《诗经》中的思妇之作,无论诗含情脉脉的期待,还是以酒消愁的苦闷;无论诗怒气冲冲的埋怨,还是激烈铿锵的誓言,都从另一个次面反映了不合理的兵役、徭役制度给服役者的亲人家属带来的巨大精神痛苦,有力地鞭笞了周代的兵役、徭役制度。这类作品感情丰富,描写细腻,语言诚挚,生动感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悲剧气氛,引起了千百万读者。战争伴随着人类的诞生来到人间后,就没有一天停止过。这些血与火的战争,客观上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加快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与融合,但在当时,却给人民带来无数灾难。《诗经》非常重视战争的记叙,这些诗作没有短兵相接的搏斗,没有血肉横飞的厮杀,有的只有对天子功德的歌颂,对将帅英武的赞美,对王师军容的强大及部队武器装备之精良的褒誉,自然,这与周人以修明文德、崇尚礼义为上,征战杀伐为下的思维模式有关,同时,这也是周人推崇谦恭和顺、温柔醇厚的理性精神的反映,诗周人追求中和之美的潜意识的流露,毫无疑问,这些诗作奠定了我国3000年来战争诗的基本模式与格调,影响可谓大矣。
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政治生活。所谓政治,在阶级社会里是指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斗争及本阶段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诗经》所反映的政治生活,自然首先就是奴隶们度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批判,这些诗作将统治者的凶狠残暴、贪得无厌、荒淫奢靡、道德沦丧等种种丑行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将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作品记录了周代人民反抗斗争的轨迹,反映了人民参与意识的提高与成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堪称现实主义文学佳作。二雅之中有一批贵族知识分子们在厉、幽时期,处于对国家前途,社会安宁及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等问题的冷静思考,创作出一篇篇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作,这些作品描写了国势衰微、敌人入侵、危机四伏、怨声载道的形势;抒发了深受排斥、不为重用、报国无门、前途渺茫的苦闷;宣泄了被诬罪祸、处境困顿、忧谗畏讥、举步艰难的愤怒;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生动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这些诗作,以其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与浓郁的抒情风味,成为《诗经》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诗篇。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民生,拯世济民的性格特征的形成,他们洁身自爱、崇尚理性、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均与此有关。所谓“风雅”“兴寄”中的“雅“,正是指此类作品而言。
第五,《诗经》反映了周人的宗教生活。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经》对周人的宗教生活有全面的反映。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宗教观念,并结合农业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对“天”“帝““神”特有的崇拜,对祖先神的崇拜及于农业有关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从隆重的祭祀场景,到繁杂的祭奠过程;从周人祭祀天地、祖先时的虔诚心理到祭祀时尸、祝、主祭人之间的对话,甚至占卜算卦、圆梦解梦,《诗经》均有明确记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雅和周颂中各有一组颂扬祖先的诗作,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被誉为周族的史诗,记载了先民们沿着古老的黄河,在荒陌的土地上不断的开拓耕耘,创造出灿烂文明的过程,诗篇充满了对祖先英雄业绩的自豪感和崇敬心理,显示出中华民族先辈们勤劳、善良、勇敢、顽强的性格特征,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周颂中的《我将》《武》《赍》《般》《酌》《桓》为武王建国初期组歌《大武》,歌颂了武王的赫赫武功,对于巩固政权,镇压反对派势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见,在中国,宗教一开始便与政治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政治化是周人宗教的一大特色。祭坛就是文坛,宗教仪式,宗教思想大量保存抒情诗篇中,这是周人宗教的另一特色。
第六《诗经》记载了贵族的燕飨生活,以往人们对这些作品不太重视,其实,这些诗作诗周人礼乐制度的反映,是我国饮食文化、酒文化的最早记载。更重要的是,周人有意识地在这轻歌曼舞、红灯酒绿的和谐气氛中,培养贵族清高文雅的情操,去联络感情,增加血缘意识,加强宗法制国家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诗作也反映了周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认识价值。
总之,《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行役、定国建邦、燕飨欢聚、君王贵族、将军大夫、君子淑女、农夫商贾、思妇弃妇、宠妇佞臣、等、全囊括在诗中,其信息量之大,资料价值之可贵,至今令人惊叹不已,整理《诗经》的内容,是我们始终应该进行的一个重要工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D

第2题: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下列文学作品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 ①《诗经》②《人间喜剧》③《巴黎圣母院》④《老人与海》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风、雅、颂的表现手法。

答案:D
解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第4题:

试论《诗经》的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美称。后代的文人学子无不受其感染熏陶,从而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创作手法,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不仅充满了爱国激情和忧患意识,而且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丑恶的昏君党人,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汉乐府更是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时代,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不仅创作了许多四言诗,而且以其诗作描摹了汉末动乱的现实,抒发了摩纳哥鱼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赢得了“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的美称。至于唐代诗坛,现实主义的传统更为鲜明。从陈子昂的《修竹诗篇》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仆尝懗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风雅不作,以耿耿也”开始,到李白“大雅久不作”的叹息和杜莆的“三吏“三别”《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无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自唐以后,苏轼,李清照、陆游、……尽管文学样式多有变化,但现实主义精神却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始终。说明优秀的作家,都能自觉的学习《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反过来说,《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诗经共有1141章,其中727处使用赋笔,许多诗篇还大量使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格,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这些作品,岁楚辞的产生,对汉赋的发展,均有极大的影响。班固在《两多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可见,赋不仅是诗歌创作最常见用的哟中手法,而且诗赋—这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的重要源头,从西汉的大赋到东汉魏晋的抒情短赋,从南北的骈赋、唐五代的律赋到两宋的文赋,尽管名称有变化,花样时有翻新,内容有别,手法各异,但其表现手法均为赋,均源于《诗经》,这是无可非议的。《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人广泛使用。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也说:“楚襄信谗,而三閭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可见,从屈原开始,比兴就是作者们常用的手法,自然,比兴手法在后代诗人的使用中,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像汉乐府中的《枯鱼过河泣》曹植中的《野田黄雀行》杜莆的《佳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等,均大量使用了比兴手法,前代诗人不仅在创作上大量使用比兴,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将是否使用比兴手法视为作品是否具有社会意义的标志,比兴作为一种形象思维的形式,作为塑造形象的一种手法,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就对后世亦有极大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经》生动的、形象的、准确的语言用语,奠定了我国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直爽直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喜爱,很多被化用到了自己的诗句中,《诗经》和谐自然的用韵,继承并发扬了上古劳动歌谣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尤其诗句句用韵的形式,更为古体诗继承。而首句入韵、偶句押韵与首句不入韵、偶句押韵的形式,又为新体诗所发扬光大。二拍制的音韵节奏,为众体之歌所继承,成为中国之歌的一大民族特色。《诗经》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所效法,使后世文学更添风采。《诗经》对于意境的创作,更为后世广泛接受,并发展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前人常以诗歌是否具有深邃的意境来判断其艺术成就之高低,然而,无论诗意境含蓄或者意境俊朗,皆由《诗经》发其端,着则诗确定无疑的。
《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集,且又被视为经书,双重的身份又使《诗经》成为后世同类题材的先生声,如《郑风。女曰鸡鸣号称联句诗之祖,《唐风。葛生为悼亡诗之祖《秦风。黄鸟为挽歌之祖,《卫风。考槃》为招隐诗之祖,《陈风。月出》为千古望月怀人诗之祖。。。。。更重要的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如弃妇,闺怨、思妇、伤春、悲秋、惜时、相思、怀古、思乡、送别、忧国、咏美等,在《诗经》中均有反映,也就是说《诗经。的文本本身,对后世就有这巨大的影响,后世同类题材的创作,只不过是它的重复、发展、敷衍、完善而已。

第5题: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大约五百多年间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春秋中叶

第6题: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战国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风”是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 B、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
  • 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

正确答案:A

第8题:

试述《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
(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
(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
(5)宗教生活;
(6)贵族的燕飨生活。

第9题:

《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劳者歌其事”的民歌,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正确答案:饥者歌其食

第10题:

试论《诗经》反映的周代社会的思想意识。


正确答案: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难得的是《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第一,《诗经》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社会激烈动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人的创造受到压抑时,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社会和人生长远利益的关注和思考,萌生出拯救祖国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要求。《汉书。冯奉世传赞》说:“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径,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词兴”可见前人已把社会动乱作为具有忧患意识作品的前提之一,周人是一个农业民族,忧患意识是其原始思维作品产生的前提之一。周人诗一个农业民族,忧患意识是其原始思维之一,在厉、幽时期尤为强烈,成为知识分子关系果是、抨击时政、忧国忧民的原始驱动之一,对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诗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所谓宗教意识,是一般所说的宗教心理、宗教观念、宗教理想等,是人们在宗教活动过程中反映的观念形态。《诗经》以大量反映宗教活动的诗篇,表现出周人“敬天奉祖”的独特宗教观念,不仅使宗教直接服务于王室的宗法统治,还使宗教的道德力量大为增强,成为周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三,《诗经》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反抗意识,是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在意识到自己被压迫、被剥削地位后所萌生出的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抗意识。这不仅是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也表明被压迫者对人生价值、自我意识的追求,是人性健全完善的标志,是独立人格出现的萌芽。这类作品,从不同的层次反映了被统治阶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纯对现实不满发展为有鲜明反抗意识所走过的历史轨迹。
第四,《诗经》反映了周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额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与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在任何社会中,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维持秩序,进行生产,解决争端。
《诗经》时代,,道德理论尚未成熟,但对道德的追求与重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则已见端倪。其中“孝”道德、“德”“礼”道德,服务于宗国的道德及理想、情操、人格道德,均已大量出现。这些零散不成系统的记载,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犹如万条奔腾不息的小溪,最终汇成滔滔的江河一样,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原则,均在这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对《诗经》道德意识的研究,决不能等闲视之。
第五,《诗经》反映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讲,审美观念包含了审美感知、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等。《诗经》创作时代先民们对美的认识尚在探索中,尚未能将审美观念理论化与系统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先民们在文学创作时自觉遵守某种审美观念,并不排除先民们与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诗经》的全部作品,发现在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美与善、情与理、认知与直觉的统一,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均显示出先民们的创作诗在“温柔醇厚”美学观念知道下所完成的,这一创作原则,经孔夫子及后世儒学者的总结提炼,成为儒家学者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准则,其影响诗不言而喻的。此外,《诗经》中表现出对人体美的追求,以多种手法创造的文学意境之美,注意对称与均衡、生动与完整、整齐与节奏等形式美,注意诗歌意蕴和谐所呈现的音乐美,诗篇内容描绘的色彩美等,都充分显示了先民们丰富的审美活动,诗理性和智慧的结晶中思想的精华,以诸子百家为代表,但它的先去之一就是《诗经》这部古老的抒情诗集。《诗经》记录了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不同缝纫思维模式与文化心态,反映了同一阶层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等从不同侧面对《诗经》全面反映了时代风云及精神面貌给以肯定,正说明了《诗经》内容的博大,说明《诗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