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

【病例摘要】患者,女,10个月。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查体:T37.8℃,P132次/分,R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9/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

题目

【病例摘要】 患者,女,10个月。 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 查体:T37.8℃,P132次/分,R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 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9/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3个月。患者近2日出现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夹有乳凝块,气味酸臭,腹痛胀满,嗳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脉滑实。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大便溏稀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符合泄泻诊断。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中焦,故见以上诸症。腹痛胀满,暖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故辨证应为伤食泻。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小儿泄泻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后者急性起病,便次颇多,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泄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变稀为特点的疾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 中医证候诊断:伤食泻中医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剂: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董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1天前外出不慎摔倒致腰部受伤。今腰部出现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现症: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儒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蟅虫6g,香附3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6g,牛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0个月。2天前进食复杂,夜卧不安,凌晨突然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继而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味臭秽,无脓血,小便色黄,量少,无便前后哭闹。查体:T 37.8℃,P 132次/分,R 36次/分。神情,精神可,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辅助检查:白细胞(WBC)7.9×10/L,中性粒细胞(N)0.39,淋巴细胞(L)0.61。大便检查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泻下水样便4小时。(2)T 37.8℃,皮肤弹性可,前囟未闭1cm×0.6cm。(3)血常规:WBC 7.9×10/L,N 0.39,L0.61。大便常规: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进食复杂,导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故水样便,泻下急迫;湿热阻遏气机则气味臭秽;湿热下注则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现于风关均为湿热蕴结脾胃之象。2.病因病机分析 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职。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小儿腹泻。2.中医疾病诊断 泄泻。3.中医辨证诊断 湿热泻。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清热利湿。2.所选方剂名称 葛根芩连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葛根5g、黄芩5g、黄连3g、厚朴5g、芦根3g、砂仁1g、麦芽5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饮食治疗 应强调继续饮食,合理调整。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3.微生态疗法。4.肠黏膜保护剂。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6岁。患儿近1个月来嗜食冷饮、冰淇淋等,渐至食欲不振,纳食日渐减少。近1周,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时感腹胀,大便溏薄,日行2~4次,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腻,脉尚有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积滞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食欲不振1个月,加重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纳食减少为主症,符合厌食临床特点,故诊为厌食症。该患儿因饮食不节,嗜食寒凉,导致脾气受损。脾胃相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受损,则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故患儿食欲不振,食而乏味,纳食减少;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故见时有腹胀;脾气不健,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精微下泄,故见大便溏薄;脾气不升,湿邪内生,清气受困,故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腻,脉尚有力为脾失健运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厌食症与积滞相鉴别:积滞多有伤乳伤食史,除不思乳食外,还有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酸臭等乳食停聚,积而不消,气滞不行之症。而厌食症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厌食症 中医证候诊断:脾失健运证中医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郑某,女,45岁,已婚,家庭主妇。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现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虚胆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略细数,辨证为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琥珀(研末冲服)9g,酸枣仁10g,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龙齿(先煎)15g,山药15g,天冬10g,生地6g,熟地6g,肉桂9g,五味子9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三服,每服6g,开水送下。

第8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查体:T 36. 5℃,P 84次/分,R 20次/分,BP 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2. 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O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O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Og、木香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2.心理治疗。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第9题:

病例摘要:章某,女,58岁,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家族中有哮病史。患者于3天前受热后出现鼻痒、喷嚏,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现症:喉中哮鸣声如吼,喘而气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型诊断:热哮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为主症,辨病为哮病。喉中哮鸣声如吼,喘而气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热哮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剂名称:定喘汤。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麻黄9g,黄芩4.5g,桑白皮9g,杏仁4.5g,半夏9g,款冬9g,苏子6g,白果9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24岁,未婚,教师。201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炎热天气外出归来后出现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现症:痰黏,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周身酸楚不适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痰黏,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辨证为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治法:辛凉解表。方剂名称: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金银花30g,连翘30g,黑山栀12g,淡豆豉12g,薄荷18g,荆芥12g,竹叶12g,芦根18g,牛蒡子18g,桔梗18g,甘草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