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药师)

归经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题目

归经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归经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做好预防用药,控制疾病传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概括了五脏与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阐明了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满而不能实"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实而不能满"是强调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2题:

某种药物有安神功效,能治神昏、心悸等证,该药可能归何经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肺经

D、归脾经

E、归肾经


参考答案:B

第3题:

需要层次理论对护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①帮助护理人员观察、识别患者未满足的需要的性质以及对患者所造成 影响。通常,这些未满足的需要正是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解决的健康问题。②帮助护理人员根据需要层次的优势 需要确定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③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言行,预测患者未感受到或未意识到的需要, 给予帮助,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④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需要进行科学指导,合理调整需要之间的关系,消 除焦虑与压力。

第4题:

四气各有何作用?四气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药性寒热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

第5题:

系统论观点对企业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1)系统论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系统论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交互作用
(3)启发:
①整体观点
②层次观点
③开发观点

第6题:

临床上见胁痛易怒、抽搐惊恐等症,一般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归心经的药物

B、归肺经的药物

C、归肝经的药物

D、归肾经的药物

E、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C

第7题:

等温转变图对热处理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依据等温转变图确定等温退火和等温淬火的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或确定分级淬火的停留温度和停留时间。
依据等温转变图可以确定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也是选择淬火介质的主要依据,并可估计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和性能。
依据等温转变图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淬透性,因此是选择材料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热处理冷却工艺规范的重要依据。
依据等温转变图可以粗略地估计连续冷却转变图。

第8题:

炮制对归经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根据五行学说,五味归五脏,故有醋制入肝经、蜜制人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第9题:

何谓药物排泄?药物可通过哪些途径排泄?简述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排泄是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
药物可通过肾脏、胆汁、肺、乳腺、汗腺和唾液腺排泄。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有:肾功能、尿液pH、竞争分泌机制。
肾功能不良的病人排泄慢,易引起蓄积中毒,应调整给药间隔时间或减少用药剂量;尿液pH会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重吸收量,可根据情况调节尿液pH,从而调节药物的排泄量;同时服用通过统一转运机制的药物时,由于两种药物竞争同一主动转运系统而产生竞争抑制作用,减少另一种药物的排泄。

第10题:

为什么“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有何临床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患者,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患者,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师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