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住院医师临床病理科

女性,32岁,因关节痛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2周后出现低热,躯干及四肢近端有充血性斑丘疹,逐步增多融合成片。查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液检查尿蛋白(++),定量每日为1.8g,小管性蛋白尿,光镜检查红细胞5~10/HP,白细胞10~15/HP,血清IgE增高,血Cr.180μmol/L。停药1周后,皮疹有所消退,肾脏表现未见好转,尿量每日500ml,Cr240μmol/L。血中查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此时对确定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A、肾活组织检查B、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C、肾区CT检查D、肾区磁共

题目

女性,32岁,因关节痛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2周后出现低热,躯干及四肢近端有充血性斑丘疹,逐步增多融合成片。查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液检查尿蛋白(++),定量每日为1.8g,小管性蛋白尿,光镜检查红细胞5~10/HP,白细胞10~15/HP,血清IgE增高,血Cr.180μmol/L。停药1周后,皮疹有所消退,肾脏表现未见好转,尿量每日500ml,Cr240μmol/L。血中查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此时对确定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 A、肾活组织检查
  • B、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 C、肾区CT检查
  • D、肾区磁共振检查
  • E、膀胱镜检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胃肠粘膜表面保护剂——前列腺素的生成,产生胃肠毒性反应

B.给予肠溶剂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非口服用药(直肠、注射用药等)可以避免发生消化道溃疡

C.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肾毒性易发生于老年人、合并肾脏疾病、合用肾毒性药物的患者

D.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镇痛作用较弱,镇痛作用有剂量封顶效应


答案:B

第2题:

患者溃疡治愈后,因膝关节痛,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为降低溃疡发生风险,首选的预防药物是( )

A.奥美拉唑
B.多潘立酮
C.替普瑞酮
D.枸橼酸铋钾
E.西咪替丁

答案:A
解析:
米索前列醇用于 NSAIDs 引起的胃黏膜 损害,但腹泻、腹痛、 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使许多患者难以耐受,所以对于必须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的患者首选同时服用 PPI

第3题:

关于非甾体抗炎药的叙述正确是()。

A、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造成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

B、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

C、发热时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

D、出现疼痛症状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

E、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此类药物可以改变本病的病程


正确答案:A

第4题: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联合治疗常采用()

  • A、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
  • B、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
  • C、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
  • D、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水杨酸制剂
  • E、肾上腺皮质激素+甲氨蝶呤

正确答案:A,C,E

第5题:

  1. 多数非甾体抗炎药适宜()
  2. 抗菌药物适宜()
  3. 抗过敏药、平喘药适宜()
  4. 维生素类适宜()

A清晨服用

B餐前服用

C餐中服用

D餐后服用

E睡前服用


  1. D
  2. B
  3. E
  4. D

第6题:

为了减少胃黏膜刺激、出血,非甾体抗炎药美洛昔康应该( )

A:清晨服用
B:餐后服用
C:餐前服用
D:睡前服用
E:餐中服用

答案:E
解析:
硫酸镁盐类泻药可迅速在肠道发挥作用,因此在清晨服用。美洛昔康宜餐中服用,可使镇痛作用持久,减少黏膜出血的几率。因肝脏合成胆固醇峰期多在夜间,因此普伐他汀宜睡前服用。

第7题:

多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适宜服用时间是

A.睡前
B.清晨
C.餐前
D.餐中
E.餐后

答案:E
解析:
患者服用抗菌药物的适宜时间是餐前(C),以免进食延缓药物吸收。服用维生素类药物的适宜时间是餐后(E),以便随食物缓慢进入小肠、提高吸收率。多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适宜服用时间是餐后(E),以减少胃肠黏膜刺激。

第8题:

多数非甾体抗炎药适宜

A.清晨服用

B.餐前服用

C.餐中服用

D.餐后服用

E.睡前服用


参考答案:D

第9题:

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并可引起胃黏膜损伤,所以应在饭()服用,同时服用()。


正确答案:后;胃黏膜保护剂

第10题:

引起急性糜烂性胃炎的因素有()

  • A、一次大量饮酒
  • B、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 C、服用止酸剂
  • D、昏迷
  • E、创伤

正确答案:A,B,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