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住院医师急诊科

何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分哪两种?简述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原则。

题目

何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分哪两种?简述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女性,33岁,既往体健,月经规律。此次月经较前提前1周,且淋漓不尽,询问病史曾服用毓婷避孕,首先考虑

A、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B、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自然流产

D、服避孕药相关性流血

E、黄体功能不全


参考答案:D

第2题: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时,应为

A.

B.

C.

D.

E.


正确答案:C
解析:无排卵性功血没有排卵,也就只有增生期,不能转化为分泌期,故在经前诊刮仍为增生期子宫内膜。

第3题: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诊断


参考答案:1.临床表现: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2.下列检查有助诊断(1)基础体温测定(BBT):为单相改变。(2)B超:可见小卵泡发育,无卵泡成熟及排卵;或可见子宫内膜增厚而无器质性改变。(3)诊断性刮宫:具有止血,排除内膜病变的作用,须全面刮宫。(4)子宫镜检查:止血后3~7天内进行。(5)宫颈黏液结晶检查:经前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6)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表现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7)激素测定:可测定血孕酮或尿孕二醇。

第4题:

功能性子宫出血不正确的说法是

A:无器质性病变
B: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
C: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改变
D: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E: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增生期改变

答案:B
解析: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与绝经过渡期妇女。

第5题:

功能性子宫出血不正确的说法是

A.无器质性病变

B.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

C.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改变

D.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E.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增生期改变


正确答案:B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青春期与绝经过渡期妇女。

第6题:

关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B

第7题:

下列不属于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是

A.黄体功能不足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B.子宫内膜萎缩不全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C.排卵期出血

D.宫内节育器所致不规则出血

E.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性出血


正确答案:D

第8题: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常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周期长短不一、经期长短不一、经量多少不一

第9题:

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答案:
解析: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功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两类,约85%的病例属无排卵型功血。功血可发生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
无排卵型功血属中医崩漏的范畴,有排卵型功血与中医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经间期出血等病证相类似,可互相参考。功血常伴见不孕不育。
【病因病理】
导致无排卵型功血的原因很多。来自机体的内外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环境与气候骤然变化以及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及代谢紊乱,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功能,最终发生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但二者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在青春期。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功能未臻成熟,它们和卵巢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此时虽有一批卵泡生长,但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而无排卵,形成闭锁卵泡;而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已耗尽,尤其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发生无排卵功血。
无排卵型功血是由于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不受限制地增生而引起的雌激素撤退性出血或突破性出血。在单一雌激素的持久刺激下,子宫内膜发生诸如单纯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等,若有一批卵泡闭锁,雌激素水平可突然下降,内膜失去支持而剥脱出血,属于雌激素撤退性出血。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有两种类型,其与雌激素浓度之间存在一种半定量关系。低水平雌激素维持在阈值水平,可发生间断少量出血,内膜修复慢使出血时间延长;高水平雌激素维持在有效浓度,则引起长时间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而不牢固,而发生自发急性突破出血,血量汹涌。且由于内膜血管缺乏螺旋化,不发生节段性收缩和松弛,宫内膜不能同步脱落,使一处修复,另一处又脱落出血,造成出血量多,时间长不能自止。此外由于多次组织的破损活化了血内纤维蛋白溶酶,引起更多的纤维蛋白溶解加重了出血。
【临床表现】
1.症状 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或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然后发生不规则出血,血量往往较多,不能自止。有时一开始即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无明显下腹痛,多伴不同程度的贫血。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软,大小正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基础体温(BBT) 为单相改变。
2.B超检查 可见小卵泡发育,无卵泡成熟及排卵。或可见子宫内膜增厚而无器质性改变。
3.诊断性刮宫 为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和止血目的,必须进行全面刮宫。内膜病理多见增生期变化或增生过长。
4.宫腔镜检查 止血后3~7天内进行。镜下可见内膜增厚或不增厚。表面平滑无组织突起,但较充血。在子宫镜直视下选择病变区进行活检,可提高内膜病变诊断率。
5.宫颈黏液结晶检查 经前出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无排卵。
6.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一般表现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
7.激素测定 为确定有无排卵,可测定血清孕酮或尿孕二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病史 注意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肝脏病、血液病、甲状腺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有无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打击等影响月经的因素。了解发病时间、经过、出血情况类型。
(2)体格检查 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
(3)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
(1)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高血压、肝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低下均可引起子宫出血,通过相关检查可鉴别。
(2)生殖器肿瘤 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功能性肿瘤均可引起子宫出血,通过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生殖器炎症 如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易发生不规则阴道出血。
(4)异常妊娠 如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等可先有停经后见阴道出血,可通过检查作鉴别。
此外不规范服避孕药或某些疾病需使用卵巢激素,也可引起子宫出血,详问病史常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多呈贫血貌,应加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可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贫血严重者须输血。预防感染,注意休息,适当使用凝血药物减少出血。
2.药物治疗 主要是内分泌激素治疗,对不同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方法。青春期少女以止血、调整周期或促卵巢排卵为主进行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止血以后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严密观察,以免使用性激素不当而引起出血。
(1)止血 对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
1)孕激素:无排卵性功血由单一雌激素刺激所致,补充孕激素使处于增生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出现撤退性出血。由于此种内膜脱落较彻底,类似月经,3~7天干净,故又称"药物性刮宫",是长期受雌激素作用患者的首选药物。可选用对内膜作用效价较高的炔诺酮(妇康片)5~7.5mg口服,每6小时1次,一般用药4次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改为8小时1次,再逐渐减量,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每日5mg,持续用到血止后20日左右停药,停药后3~7天发生撤退性出血。
2)雌激素: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内雌激素浓度,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内源性雌激素不足者,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可选用己烯雌酚2mg,每8小时1次,3天内止血后,按每3天减1/3量逐渐递减,随后维持在1mg/d,达血止后20日停药。
3)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适用于更年期患者。可用甲睾酮5mg,舌下含服,每日3次;或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日1次,连用3~5日,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
其他止血药安络血、止血敏可减少微血管通透性;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出血的辅助作用。
(2)调整月经周期 上述性激素止血效果一般良好,但在止血后应继续用药以控制周期,使无流血期延长至20日左右,一般连续用药3个周期。在此过程中务必积极纠正贫血,增强体质。常用的调整月经周期的方法有:
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人工周期,为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适用于青春期或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己烯雌酚1mg,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1次,连服20日,服药第11日,每日加用黄体酮注射液10mg。
2)雌、孕激素合并应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孕激素用以限制雌激素引起的内膜增生程度。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可用复方炔诺酮片(口服避孕药1号)全量或半量,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1片,连服20日,撤药后出血,血量较少,连用3个周期。
3)后半周期疗法:适用于更年期功血。于月经周期后半期服用甲羟孕酮8~10mg/d,连服10日以调整周期,连用3个周期。
(3)促排卵法 一般用于月经周期已基本得到控制后,目的是恢复排卵功能,尤适用于不孕患者。
1)氯米芬(CC):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功血患者。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服50mg,连续5日。若排卵失败,可重复用药,用量逐渐增至100~200mg/d。若内源性雌激素不足,可配合少量雌激素,一般连用3个月,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2)绒促性素(HCG):一般与其他促排卵药联用。B超监测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可大剂量肌肉注射HCG5000~10000U以诱发排卵。
3)尿促性素(HMG):出血干净后每日肌注HMG1~2支,直至卵泡发育成熟,停用HMG,加用HCG5000~10000U,肌肉注射,提高排卵。注意使用HMG时易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故仅用于对氯米芬效果不佳,要求生育的功血患者。
3.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选择手术方式。
(1)诊刮术 最常用,一般能迅速止血和明确诊断,尤其是更年期功血,宜常规诊刮,最好在宫腔镜下分段诊刮。
(2)子宫内膜部分切除术 此法近十多年进展迅速,是在宫腔镜直视下用电凝或激光破坏内膜,其破坏深度达基底层,闭经率达45%~65%。尤适合于绝经前后的功血患者,是替代子宫切除的现代治疗手段。
(3)子宫切除术 是各种治法无效时采用的最后手段。现已很少用于治疗功血。

第10题:

简述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正确答案: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功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两类,约85%的病例属无排卵型功血。功血可发生于月经初潮后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无排卵型功血属中医崩漏的范畴,有排卵型功血与中医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经间期出血等病证相类似,可互相参考。功血常伴见不孕不育。
【病因病理】
导致无排卵型功血的原因很多。来自机体的内外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忧伤、环境与气候骤然变化以及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及代谢紊乱,均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功能,最终发生功血。无排卵型功血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但二者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在青春期。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功能未臻成熟,它们和卵巢间尚未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此时虽有一批卵泡生长,但发育到一定程度即发生退行性变而无排卵,形成闭锁卵泡;而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几乎已耗尽,尤其剩余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锐减,对垂体的负反馈变弱,于是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发生无排卵功血。无排卵型功血是由于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子宫内膜不受限制地增生而引起的雌激素撤退性出血或突破性出血。在单一雌激素的持久刺激下,子宫内膜发生诸如单纯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等,若有一批卵泡闭锁,雌激素水平可突然下降,内膜失去支持而剥脱出血,属于雌激素撤退性出血。雌激素突破性出血有两种类型,其与雌激素浓度之间存在一种半定量关系。低水平雌激素维持在阈值水平,可发生间断少量出血,内膜修复慢使出血时间延长;高水平雌激素维持在有效浓度,则引起长时间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而不牢固,而发生自发急性突破出血,血量汹涌。且由于内膜血管缺乏螺旋化,不发生节段性收缩和松弛,宫内膜不能同步脱落,使一处修复,另一处又脱落出血,造成出血量多,时间长不能自止。此外由于多次组织的破损活化了血内纤维蛋白溶酶,引起更多的纤维蛋白溶解加重了出血。
【临床表现】
1.症状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或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然后发生不规则出血,血量往往较多,不能自止。有时一开始即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无明显下腹痛,多伴不同程度的贫血。2.体征妇科检查子宫软,大小正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基础体温(BBT)为单相改变。2.B超检查可见小卵泡发育,无卵泡成熟及排卵。或可见子宫内膜增厚而无器质性改变。3.诊断性刮宫为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和止血目的,必须进行全面刮宫。内膜病理多见增生期变化或增生过长。4.宫腔镜检查止血后3~7天内进行。镜下可见内膜增厚或不增厚。表面平滑无组织突起,但较充血。在子宫镜直视下选择病变区进行活检,可提高内膜病变诊断率。5.宫颈黏液结晶检查经前出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无排卵。6.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一般表现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7.激素测定为确定有无排卵,可测定血清孕酮或尿孕二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1)病史注意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肝脏病、血液病、甲状腺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有无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打击等影响月经的因素。了解发病时间、经过、出血情况类型。(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妇科检查。(3)辅助诊断2.鉴别诊断(1)全身性疾病血液病、高血压、肝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低下均可引起子宫出血,通过相关检查可鉴别。(2)生殖器肿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功能性肿瘤均可引起子宫出血,通过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3)生殖器炎症如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易发生不规则阴道出血。(4)异常妊娠如流产、异位妊娠、葡萄胎等可先有停经后见阴道出血,可通过检查作鉴别。此外不规范服避孕药或某些疾病需使用卵巢激素,也可引起子宫出血,详问病史常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多呈贫血貌,应加强营养,改善全身情况。可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贫血严重者须输血。预防感染,注意休息,适当使用凝血药物减少出血。2.药物治疗主要是内分泌激素治疗,对不同的患者应选择不同的方法。青春期少女以止血、调整周期或促卵巢排卵为主进行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止血以后调整周期、减少经量为原则。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严密观察,以免使用性激素不当而引起出血。(1)止血对大量出血患者,要求在性激素治疗6小时内见效,24~48小时内出血基本停止。1)孕激素:无排卵性功血由单一雌激素刺激所致,补充孕激素使处于增生期或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停药后内膜脱落,出现撤退性出血。由于此种内膜脱落较彻底,类似月经,3~7天干净,故又称"药物性刮宫",是长期受雌激素作用患者的首选药物。可选用对内膜作用效价较高的炔诺酮(妇康片)5~7.5mg口服,每6小时1次,一般用药4次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或停止,改为8小时1次,再逐渐减量,每3日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每日5mg,持续用到血止后20日左右停药,停药后3~7天发生撤退性出血。2)雌激素: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提高血内雌激素浓度,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内源性雌激素不足者,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可选用己烯雌酚2mg,每8小时1次,3天内止血后,按每3天减1/3量逐渐递减,随后维持在1mg/d,达血止后20日停药。3)雄激素: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适用于更年期患者。可用甲睾酮5mg,舌下含服,每日3次;或丙酸睾酮25mg,肌注,每日1次,连用3~5日,每月总量不超过300mg。其他止血药安络血、止血敏可减少微血管通透性;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可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有减少出血的辅助作用。(2)调整月经周期上述性激素止血效果一般良好,但在止血后应继续用药以控制周期,使无流血期延长至20日左右,一般连续用药3个周期。在此过程中务必积极纠正贫血,增强体质。常用的调整月经周期的方法有:1)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人工周期,为模拟自然月经周期中卵巢的内分泌变化,将雌、孕激素序贯应用,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变化,引起周期性脱落。适用于青春期或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者。己烯雌酚1mg,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1次,连服20日,服药第11日,每日加用黄体酮注射液10mg。2)雌、孕激素合并应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孕激素用以限制雌激素引起的内膜增生程度。适用于育龄期功血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者。可用复方炔诺酮片(口服避孕药1号)全量或半量,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1片,连服20日,撤药后出血,血量较少,连用3个周期。3)后半周期疗法:适用于更年期功血。于月经周期后半期服用甲羟孕酮8~10mg/d,连服10日以调整周期,连用3个周期。(3)促排卵法一般用于月经周期已基本得到控制后,目的是恢复排卵功能,尤适用于不孕患者。1)氯米芬(CC.:适用于体内有一定水平雌激素的功血患者。于出血第5日起,每晚服50mg,连续5日。若排卵失败,可重复用药,用量逐渐增至100~200mg/d。若内源性雌激素不足,可配合少量雌激素,一般连用3个月,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绒促性素(HCG):一般与其他促排卵药联用。B超监测卵泡发育接近成熟时,可大剂量肌肉注射HCG5000~10000U以诱发排卵。3)尿促性素(HMG):出血干净后每日肌注HMG1~2支,直至卵泡发育成熟,停用HMG,加用HCG5000~10000U,肌肉注射,提高排卵。注意使用HMG时易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故仅用于对氯米芬效果不佳,要求生育的功血患者。3.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选择手术方式。(1)诊刮术最常用,一般能迅速止血和明确诊断,尤其是更年期功血,宜常规诊刮,最好在宫腔镜下分段诊刮。(2)子宫内膜部分切除术此法近十多年进展迅速,是在宫腔镜直视下用电凝或激光破坏内膜,其破坏深度达基底层,闭经率达45%~65%。尤适合于绝经前后的功血患者,是替代子宫切除的现代治疗手段。(3)子宫切除术是各种治法无效时采用的最后手段。现已很少用于治疗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