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住院医师麻醉科

关于四个成串刺激,不正确的是()A、为四次一组的超强刺激,频率为2HzB、能区别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C、第四次反应消失应有效占据80%~90%的突触后膜受体D、不能用于鉴定去极化阻滞向脱敏阻滞转变E、TOF比恢复至0.9,亦不能认为肌松作用已完全恢复

题目

关于四个成串刺激,不正确的是()

  • A、为四次一组的超强刺激,频率为2Hz
  • B、能区别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
  • C、第四次反应消失应有效占据80%~90%的突触后膜受体
  • D、不能用于鉴定去极化阻滞向脱敏阻滞转变
  • E、TOF比恢复至0.9,亦不能认为肌松作用已完全恢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正确的有

A、四个成串刺激反应比值0.7以上时,临床体征已恢复

B、双短强直刺激的监测比四个成串刺激更敏感

C、拇内收肌监测比眼轮匝肌好

D、膈肌的恢复比拇内收肌快

E、恢复不全增加围术期死亡率


参考答案:CD

第2题:

在肌松监测中,关于强直刺激后计数(PTC),叙述错误的是

A、PTC数目越小,表示阻滞程度越深

B、用于深度非去极化阻滞下对单次与TOF刺激无反应时监测阻滞深度

C、尤其适用于监测神经肌肉阻滞后的恢复过程

D、PTC需至少每隔6min检测1次

E、TOF刺激无反应时可选择PTC监测


参考答案:C

第3题:

在肌松监测中,关于双重暴发刺激(DBS),叙述错误的是

A、DBS由2组短暂的强直刺激组成

B、用于非去极化阻滞后经TOF已不能检测出衰减的恢复期

C、用于TOF比值恢复至1.0后继续监测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D、尤其适用于监测TOF比值为零以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E、与TOF相比可提高存在肌松药残余作用的检出率


参考答案:D

第4题:

肌松监测中,下列不能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的电刺激方式是()。

  • A、单次颤搐刺激
  • B、强直刺激
  • C、四个成串刺激
  • D、强直刺激后计数
  • E、双重爆发刺激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关于TOF,有误的是()

  • A、是频率为2Hz、间隔时间不短于10s的四个重复超强刺激
  • B、需要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对照值
  • C、去极化阻滞时不表现衰减
  • D、非去极化阻滞当T4消失时相当于单个肌颤触抑制75%
  • E、T4/T1>0.9时提示肌张力已充分恢复

正确答案:B

第6题:

在肌松监测中,关于4次成串刺激(TOF),叙述错误的是

A、非去极化阻滞时TOF比值首先下降

B、去极化阻滞时4次刺激反应高度同等降低,不出现衰减

C、监测神经肌肉阻滞后恢复过程的敏感性强于强直刺激

D、可用于鉴别2类不同性质的神经肌肉阻滞

E、不能监测TOF比值为零以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参考答案:C

第7题:

关于强直后计数的叙述,下列哪些不正确( )

  • A、可定量监测TOF、单次颤搐刺激,不能监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 B、根据强直后计数的数目可以预测肌松开始恢复的时间
  • C、强直后计数的数目越大,表示阻滞程度越深
  • D、能连续观察深度神经肌肉阻滞的动态过程
  • E、能用于深度去极化和非去极化阻滞的监测

正确答案:C,D,E

第8题:

关于强直后计数的叙述,下列哪些不正确

A、可定量监测TOF、单次颤搐刺激不能监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B、强直后计数的数目越小,表示阻滞程度越深

C、根据强直后计数的数目可以预测肌松开始恢复的时间

D、能连续观察深度神经肌肉阻滞做动态过程

E、能用于深度去极化和非去极化的监测


参考答案:DE

第9题:

关于四个成串刺激,不正确的是()

  • A、为四次一组的超强刺激,频率为2Hz
  • B、能区别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
  • C、第四次反应消失应有效占据80%~90%的突触后膜受体
  • D、不能用于鉴定去极化阻滞向脱敏阻滞转变
  • E、TOF比恢复至0.9,亦不能认为肌松作用已完全恢复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TOF,有误的是()
A

是频率为2Hz、间隔时间不短于10s的四个重复超强刺激

B

需要在使用肌松药前先测定对照值

C

去极化阻滞时不表现衰减

D

非去极化阻滞当T4消失时相当于单个肌颤触抑制75%

E

T4/T1>0.9时提示肌张力已充分恢复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