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核电能源

文化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题目

文化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观念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文化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讨论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下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2题:

简述文化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观念变则态度变,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文化变。

第3题:

怎样评估企业外部文化公关活动的过程?
(1)评估人员进行直接观察的方式。
(2)评估人员对文化公关对象进行调查的方式。
(3)评估人员收集分析各种相关资料的方式。

第4题:

企业计划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无计划阶段
2、年度计划阶段
3、长期计划阶段
4、战略计划阶段

第5题:

既是一个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源远流长的根本,又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石的是()。

  • A、文化差异
  • B、社会核心文化的理念
  • C、中层文化
  • D、表层文化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举例说明传统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


正确答案: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神话传说的嵌入;
二是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三是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四是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五是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第7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正确答案: 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
1.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
3.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
4.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

第8题:

怎样理解企业文化的兴起过程?
(1)日本人的经济奇迹。
(2)美国人的深刻反思考。

第9题:

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笔画线条化、字形符号化、结构规范化。

第10题:

现代的“再”字和古代的“再”字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区别:上古汉语的“复”等于现代汉语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汉语的“再”等于现代汉语的“两次”(再来=来两次)
(2)演变过程:
①整个上古时期,“再”字始终只有“两次”的意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
②但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字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杜甫所用的“再”字表现着一种过渡时期,既有仿古,又有新兴,“再”字由“两次”的意义逐渐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但不表“第一次”。“不再来”,指不来第二次(来过第二次不能用);不复来,指不又来一次,(可能是来过第三次、第四次了)。唐代的“又一次”还只用“复”不用“再”表示。杜甫诗中就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
“人生不再好”;“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
③再后来,“再”字与“复”字混用了,原始意义的“再”是副词性数词(两次),后起意义的“再”和数词不发生很大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