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测报上岗考试地面气象观测远程培训考试

用体积量雪器测定雪压时,样本融化后的水用20厘米专用量杯量出为15毫米水量,采用相应的雪压计算公式求得雪压为().A、4.5B、4.6C、4.7

题目

用体积量雪器测定雪压时,样本融化后的水用20厘米专用量杯量出为15毫米水量,采用相应的雪压计算公式求得雪压为().

  • A、4.5
  • B、4.6
  • C、4.7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才冷?( )

A是因为人的感觉
B因为雪在下时是热的
C因为雪融化时要吸收不少的热,所以气温下降
D因为雪在地上过一段时间后变冷


答案:C
解析:
冬季下雪前或下雪的时候,一般是暖湿空气活跃,高空吹西南风,而水汽凝华为雪花也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天气并不很冷。而降雪结束,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

故正确答案为C。

第2题:

材料:
在一次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什么?”
张红抢先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水。”
黄阳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泥土。”
柳丽慢条斯理地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
老师评价道:“张红反应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满分。黄阳和柳丽,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零分。”
问题:
(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


答案:
解析:
【要点】(1)该教师肯定了常规性的答案,而否定了学生新颖、有创意的答案,这种做法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怀疑,从而失去自信,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师、厌学情绪。
(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与众不同的答案时,教师应该多表扬、赞赏,即使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也应该肯定他这种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主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能力。
专家点拨:作答此题时,考生应紧扣问题中的要求,防止答题“跑偏”。问题中给出了答题方向,即“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第3题:

正确的取药方法是( )

A、取固体药物时用药匙取

B、水剂药摇匀后用量杯取

C、液体药物药量不足1mL时用滴管吸取

D、油剂用温开水稀释后取

E、专用药单独存放单独取用


参考答案:ABCE

第4题:

有积雪或积雪融化后,草面和雪面温度的切换应在20时进行。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雪压的测定和计算(),把量雪器拿到室外。取样前,应把量雪器清理干净。取样时,拿住把手,将量雪器垂直插入雪中,直到地面。然后拨开量雪器一方的雪,把小铲沿量雪器口插入,连同量雪器一起拿到容器上,再抽出小铲,使雪样落入容器内,加盖拿回室内。等雪融化后,用量杯测定其容量。

  • A、提前半小时
  • B、定时观测前半小时
  • C、观测前半小时
  • D、观测时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为了尽快清除因大雪造成的道路积雪,常用的办法是撒“融雪盐”,其原理是( )。


A. “融雪盐”与少量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周围的冰雪融化
B. “融雪盐”产生“保暖层”,使冰雪吸收足够的“地热”而融化
C.使雪形成“含融雪盐的雪”,“含融雪盐的雪”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融化*
D. “融雪盐”有利于冰雪对阳光的吸收,从而加快冰雪的融化

答案:C
解析:
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的特点,实际上 雪是在不断融化和凝固的,只不过二者速度相等,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撒上盐以后,雪周围的水 就便成盐水,但又未能凝固,这样雪就会不断融化,并会越来越少。

第7题:

某雪压样本经融化后,用体积量雪器测得水的容积为()立方厘米,所以,雪压等于4.4克/平方厘米。

  • A、440;
  • B、44;
  • C、4.4;
  • D、4400.

正确答案:A

第8题:

在规定的观测时间以备用储水筒替换已经承接雪或雹的储水筒,并将后者加盖带回室内,用火烤融化雪或雹成热水,倒入量雨杯量测雪或雹的降雪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需测定雪压的台站,在规定的日子当雪深达到或超过()厘米时要观测雪压。

  • A、0厘米
  • B、1厘米
  • C、5厘米
  • D、10厘米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一般8mm的雪可融化为()cm的水,1mm水在土壤中渗透深度为5mm。

  • A、1
  • B、2
  • C、3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