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工考试

已知某架空线路的档距l=312m,悬点高差Δh=10m,已知在施工紧线气象条件导线的弧垂为f=10m,用平视法进行弧垂观测,试确定两端弧垂板的距离为多少。

题目

已知某架空线路的档距l=312m,悬点高差Δh=10m,已知在施工紧线气象条件导线的弧垂为f=10m,用平视法进行弧垂观测,试确定两端弧垂板的距离为多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电线架设时,并非测量施工张力,而是观测施工弧垂,因此要将求得的施工应力换算为施工弧垂(f=γl2/8σ)曲线交付施工运行。由于悬垂绝缘子串可自由偏斜,故一个耐张段内各档的应力基本相同,即代表档距的应力,若选定观測档的档距为l,即可用代表档距的应力,观測档的档距,算出弧垂。
一条线路有许多代表档距,施工弧垂曲线的制作以()档距算出弧垂曲线。
A.设定的等间距代表档距; B.实际的代表档距;
C.观测档距; D.实际的档距。


答案:A
解析:
根据《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
210页(一)架线弧垂曲线计算与绘制及图3-5-3架线弧垂曲线图例。

第2题:

已知某悬挂点等高耐张段的导线型号为LGJ-185/30,代表档距lo为50m,计算弧垂fo为0.8m,采用减少弧垂法减少12%补偿导线的初伸长。现在档距lc为60m的距离内进行弧垂观测。求弧垂f为多少应停止紧线?


第3题:

架空线路紧线施工中,弧垂观测档宜选档距()和悬挂点高差()及接近()的线档。


参考答案:较大;较小;代表档距

第4题:

某220kV输电线路中有一悬点不等高档,档距为400m,高悬点A与低悬点B铅垂高差Δh=12m,导线在最大应力气象条件下比截g=89.21×10-3/m•mm2,最低点应力σ0132MPa。则在最大应力气象条件下A悬点弧垂为m、B悬点弧垂为m;A悬点应力为<σA>MPa、B悬点应力为<σB>MPa
变量:X1=<390,400,410,420>
公式:fA=0.08921*pow((400+35511.7/400),2)/(8*132)=20.18250842624856
公式:fB=0.08921*pow((400-35511.7/400),2)/(8*132)=8.182513134581896
公式:σA=132+pow(0.08921,2)*pow((400+35511.7/400),2)/(8*132)=133.80048157670564
公式:σB=132+pow(0.08921,2)*pow((400-35511.7/400),2)/(8*132)=132.72996199673605

第5题:

图示为某220kV的架空输电线路的一个弧垂观测档,其观测档档距为l=350m,仪器置于距A端杆塔l1=20m。用角度法观测弧垂,测得图中数据如下:α=45°,β=15°,θ=10°,则该档导线的弧垂为多少
变量:X1=<250,300,350>
公式:f=(1.0/4)*pow(sqrt(23.53)+sqrt(0.0916*(350-20)),2)=26.77427446378453

第6题:

通过架空线的弧垂应力曲线查应力(或弧垂)应按()确定。

A代表档距;

B垂直档距;

C水平档距;

D平均档距。


A

第7题:

试推导弧垂观测中采用平视法时弧垂观察板固定点与导线悬点之间的竖直距离a和b。
(1)平视法多用于悬点不等高档内进行弧垂观测,若悬点等高,则a=b=f。
(2)在悬点不等高档中,导线最低点偏移档距中点的水平距离

第8题:

电线架设时,并非测量施工张力,而是观测施工弧垂,因此要将求得的施工应力换算为施工弧垂(f=γl2/8σ)曲线交付施工运行。由于悬垂绝缘子串可自由偏斜,故一个耐张段内各档的应力基本相同,即代表档距的应力,若选定观測档的档距为l,即可用代表档距的应力,观測档的档距,算出弧垂。
—条线路的施工期很长,春夏秋冬都可能架线,施工弧垂曲线的制作是()。
A.以等间係的温度为参变量,制作一組档距弧垂曲线;
B.以实际的架线温度制作档距孤垂曲线;
C.以規定的架线温度制作档距孤垂曲线;
D.以春夏秋冬四季制作代表性的档距弧垂曲线。


答案:A
解析:
根据《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
210页(一)架线弧垂曲线计算与绘制及图3-5-3架线弧垂曲线图例。

第9题:

某观测档距已选定,但弧垂最低点低于两杆塔基部连线,架空线悬挂点高差大,档距也大,应选择的观测方法是()。

A异长法

B等长法

C角度法

D平视法


D

第10题:

架线施工时,某观测档已选定,但弧垂最低点低于两杆塔基部连线,架空线悬挂点高差大,档距也大,应选用观测弧垂的方法是()。

A异长法;

B等长法;

C角度法;

D平视法。


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