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岗位考试

试述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的概念、特征和渊源。

题目

试述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的概念、特征和渊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是指规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职权、执法程序以及调整工商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前一部分是工商行政管理组织法,后一部分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行为法。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是指所有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管理权限、管理对象的法律法规的总称。狭义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是指仅仅针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本身的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对象等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2.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有三大特征:首先,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诸多部门法的综合体。从实际情况看,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主要由民商法、行政法和经济法中的一些法律法规组成。其次,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的执行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商标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都明确规定执法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第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属于经济管理或者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
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渊源。法律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形式。如成文法、判例法、习惯法等。我国法律渊源以成文法为主要传统。而成文法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尽相同。中国现时成文法湾源,同时也是3.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渊源。主要包括:(1)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中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机构和职权的规定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等,是行政管理所依据的基本法源。(2)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非基本法律。其中多数是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3)行政法规,是以国务院总理令形式发布的法律规范。一般都是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因此基本上都是行政管理的依据。(4)方性法规,是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和发布的法律规范。其中大多数可以作为执法的依据。(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6)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国务院部门规章基本上都是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均为行政执法的依据。(7)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法解释和运用解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放火罪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故意制造火灾,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犯即成立放火罪。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第2题:

试述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概念、特征、意义与原则


参考答案:教育权法律救济是指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他人不法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或补救,使之能正当地享有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法律制度。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特征:(1)法律救济具有事后性。(2)法律救济具有权利性。(3)法律救济具有恢复性和弥补性。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是:(1)事后救济原则;(2)救济主体法定原则;(3)正当程序原则。
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意义是,保障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师生等受教育者的合法教育权益,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第3题:

试述侵占罪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换;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占罪的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将他人的的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所谓代为保管,是指接受他人委托或根据事实上的管理而成立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管理;所谓温筋物批僵指由财物所有入、待有人不慎而暂时失去占有;控制肋财物批所谓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不明的财物。(3)(4)本罪的主体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4题:

作为美国奥斯丁传统的霍费尔德,其主要著作是()

  • A、《法律的性质和渊源》
  • B、《法律的要素》
  • C、《法律的概念》
  • D、《适用于司法推理的基本法律概念》

正确答案:D

第5题:

试述环境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正确答案: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受法律保护的环境与资源利用行为主体间发生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环境利用关系。
(2)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具有多重牵连性质的法律关系。因环境利用行为所产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和特殊,单纯采用传统的公法、司法方法确立的法律关系明显不适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复杂属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既存在民事关系,也存在行政关系,需要同时采用公法和司法的手段内河方法予以调整。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以人类平等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从维护环境多元价值与功能的角度出发,设立了人类平等地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这是现代法律保护人类本能利用环境行为,并限制过去受到法律保护的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行为的表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结合并体现自然生态规律的人的意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建立在环境利用行为之上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调整环境利用关系来防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这个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就必须体现自然生态规律。

第6题:

试述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特征:
1.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安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第7题:

试述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及其发生抵触时的适用规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渊源①包括如下层次:宪法、基本法、单行法、条例、行政规章、各类地方法(包括省和直辖市立法、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立法、少数民族地区立法等)、国际公约和协议、相关法律法规。
(一)宪法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2)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3)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4)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由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
(5)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8)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0)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二)基本法,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是国家基本法,其细化了宪法提出的主要劳动法原则。
(三)单行法 ,单行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就特定劳动领域和问题制定的法律,如《矿山安全法》。
(四)行政条例 ,条例是国务院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的实施细则。
(五)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根据国务院行政条例制定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六)地方法律法规,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包括地方人大和政府,自治区人大和政府,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人大和政府;地方法律法规包括地方人大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办法。
(七)国际公约和协议,中国已经批准了23部国际劳工公约
(八)相关法律法规,有大量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8题:

试述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参考答案: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特征:
(1)行政诉讼证据所要证明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3)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4)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利,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第9题:

()分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规范

  • A、法的要素
  • B、法的本质
  • C、法的渊源
  • D、法的特征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述神经症的基本概念和共同特征。


正确答案: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病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神经症患者常自觉其精神活动能力受损,产生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恼。
(2)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
(3)自知力大多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
(4)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
(5)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
(6)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
(7)常迫切要求治疗。
(8)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