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指导员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选地和整地的适宜范围有哪些?

题目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选地和整地的适宜范围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适时收获、翻耕应注意哪些事项?


正确答案: 当玉米苞叶变黄、叶色变淡、籽粒变硬有光泽,而茎秆仍呈青绿色、水分含量在70%以上时及时收获。果穗收后搭架或入囤晾晒,防止雨淋受潮导致籽粒霉变,待充分干燥、水分含量降至13%以下后脱粒贮藏或销售;除一膜两用地块外,其余地块的秸秆应及时收获后入窖青贮,作饲料用。秸秆收后清除回收残膜,深耕耙耱整地。

第2题:

旱地马铃薯全膜高垄侧播栽培技术选用良种要注意哪些事项?


正确答案: 选用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结薯集中、商品性好的庄薯3号、陇薯3号、5号、6号、新大坪等优良品种。
1、种子处理将马铃薯种薯在平坦的土质场上或院落上摊开,晒种2~3天,忌在水泥地上晒种。
2、种薯的切块与切刀消毒种薯切块不宜过小,以免切块中水分、养分不足,影响幼苗发育,而且不抗旱,易缺苗。一般切块重量不低于30g,每块带有2个以上的芽眼。切块时如发现病薯、烂薯,不仅应立即剔除,而且还必须进行切刀消毒,否则切刀传染病毒,大田种植易大面积染病,影响产量。
切刀消毒常用四种方法:
①高锰酸钾溶液;
②5%来苏尔溶液;
③75%洒精;
④火烧或沸水消毒。
切块后要进行草木灰拌种。并在17~18℃和80~85%的湿度条件下保持3~5天,使切口木栓化,以避免播后烂块缺苗。
3、整薯播种小整薯具有生命力强,抗旱性强,易发芽,幼苗健壮,避免病菌交叉感染等特点,生产上应提倡优先选用小整薯作种薯。脱毒种薯用20~25g,常规种薯用50~70g的小整薯进行播种,不但能发挥其顶端优势,具有抗旱增产保证苗全、苗壮、抗病虫等突出优势,而且能达到高产、稳产。在同等条件下,比用切块种薯播种增产2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第3题: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播种时间和合理密植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播种时间:当地表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为玉米适宜播期,各地可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若土壤过干,要造墒播种,即采取坐水播种、深播浅覆土等抗旱播种措施,为种子萌发出苗创造条件。采用玉米点播器按适宜的株距将种子破膜穴播在垄沟内,每穴下籽2粒,播深3~5cm,点播后随即按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防止吊苗、粉籽现象发生,并用细砂土、牲畜圈粪或草木灰等疏松物封严播种孔,防止播种孔大量散墒和遇雨板结影响出苗。
合理密植:按照土壤肥力状况和降雨条件确定种植密度。年降雨量300~350mm的地区每亩以3000~3500株为宜,株距为35~40cm,年降雨350~450mm的地区每亩以3500~4000株为宜,株距为30~35cm,年降雨450mm以上地区每亩以4000~4500株为宜,株距为27~30cm,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第4题:

玉米主要栽培技术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⑴早密优栽培技术模式
品种: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克单8、垦单8、垦单9、绥玉7等。
要求:
①采用比当地有效积温早一个积温带的品种;
②增加密度,公顷保苗中熟品种6.5~7万株,中早熟品种7.5~8.5万株;
③适当调节肥量,如一般每公顷施肥纯量40公斤左右,采用此方法增加10~20%肥量。
⑵玉米小垄密栽培技术模式
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绥玉7、绿单1、东农251、哲单37、垦玉6、龙单38、垦单5、垦单10等。小垄密(垄距65厘米)栽培技术模式。要求垄体深松、分层深施肥,秋起垄包肥。早春镇压保墒。垄上单苗带或拐子苗播种,每公顷设计保苗株数6~7万株(德美亚1号8.5~9万株),施肥水平(纯量)40~45公斤,根据土壤条件可以加30公斤生物肥;氮、磷、钾比例为1.7~2:1:0.3~0.8。选择耐密植、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种子分级、限深播种、精量点播,种肥分层侧深施,根际追肥,拔节后、喇叭口期、抽雄初期两至三次健身防病虫,站秆晾晒,机械直收。
⑶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模式
此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春旱、低温气候特点所采取的以地膜为载体,以机械化覆膜为核心,生态、农艺、农机相结合的一种新栽培模式。具有抗旱、增温、保墒集水、增产、增效以及降低籽粒水分防早霜冻害的作用,是北方寒地旱作农业的又一项创新性综合栽培模式。
品种选择:根据生态条件,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性强,适宜机械化栽培的优质品种。如垦单5、垦单10、哲单37、绥玉7、绥玉19、垦玉6、龙单38、吉单27、吉单519、郑单958、先玉335等品种。
要求:
①选择秋整地、秋施肥、秋起垄的地块,大垄行间覆膜,垄宽130厘米;
②采用60~70厘米宽膜,膜两侧各播一行玉米。垄上行距65厘米,垄间行距65厘米;
③密度6~7万株;
④播期:4月24~30日播种。种子分级、限深播种、精量点播;
⑤测土配方施肥,公顷施肥纯量40~45公斤,氮、磷、钾结构为:草甸黑土1.7~1.8:1:0.3~0.5;白浆土、砂壤土1.9~2:1:0.8;黑钙土1.5:1:0.5。分期施肥,即秋施基肥、春施种肥、封垄前根际追肥、大喇叭口期叶面追肥健身防病。抽雄初期防玉米螟,中耕封垄;
⑥封垄前揭膜;
⑦站秆晾晒、机械收获。
⑷豆茬原垄卡种玉米栽培技术模式
品种选择:垦单5、绥玉7、垦玉6、哲单37、东农251、德美亚1号等。在大豆茬原垄上进行卡种,减少作业次数、充分利用大豆残肥、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了械整地的遍数,降低生产直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大豆的残肥,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模式。要求有深松基础,用钢轨耢子耢垄除茬,清茬、播种前轻耙顺耙一遍,气吸式播种机播种。种子精选分级、分级播种、限深播种、适墒镇压,公顷保苗6~7万株,施肥水平(纯量)40~4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6~1.8:1:0.5。增施生物肥,及时追肥,拔节后、喇叭口期、抽雄初期两至三次健身防治病虫害,站秆晾晒,机械收获技术综合集成。
⑸玉米大垄通透(宽窄)密植栽培模式
要求:
①采用130厘米(或110厘米)大垄,垄上双行,垄上行距45厘米,垄间行距85厘米(或65厘米);
②采用适合于密植、秆强、中矮秆的、中早熟品种;
③每公顷保苗6~7.5万株。适合于地势较低、土壤较粘重的低湿地区。公顷施肥纯量40~45公斤。
特点:
①创造了良好的耕层构造,宽窄行耕法,宽行间深松,虚实并存;
②精密播种,省种省工,便于田间管理;
③苗带轮换,隔年修闲,用养结合;
④改变种植结构,改善农田环境,增强了通风透光性;
⑤打破犁底层,不翻转耕层,不破坏耕层结构,蓄水保墒,提高表层土壤水分、温度,有利于养分释放。

第5题: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起垄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若立地条件好、土壤疏松绵软,交通方便,可用小型施肥起垄机,也可用步犁开沟起垄,沿小行划线来回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壁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面。起垄覆膜,必须连续作业,防止土壤风干造成水分散失。

第6题:

全膜玉米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选用良种、种子处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选用良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选择株型紧凑、抗逆、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粮饲兼用型杂交玉米品种。一般海拔2000米以下的区域,选择先玉335、长城706、五谷704、金穗2号、登义2号等中晚熟品种;海拔2000~2200米的地区,选用金穗3号、金穗7号、酒单4号、农大3315等中早熟品种;海拔2200~2400米的区域选用利玛59、新玉10号等极早熟品种。
种子处理:原则上要求统一使用包衣种子,对于少数未经包衣处理的,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20%粉锈宁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乳油150~200g加水1.5~2.5kg,拌种50kg,防治瘤黑粉病等病害。

第7题:

请阐述胡麻栽培技术选地整地、施足底肥、种子处理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前茬以玉米、小麦、大豆、甜菜为好,实行4~5年以上轮作。前茬收后及时深耕,耕后及时耙耱,清除残茬,使土壤细碎、疏松、保墒,利于胡麻出苗、保苗。
2、施足底肥:胡麻根系细弱,吸肥能力低。结合整地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4~6kg,在整地前1次性施入。
3、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精选、晾晒,提高发芽率;每100公斤种子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5公斤拌种,可防治苗期病害。

第8题:

旱地马铃薯全膜高垄侧播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对于全膜覆盖栽培,出苗期间注意观察,发现苗与播种孔错位,应及时放苗,以防烧苗。在马铃薯出苗后视情况查苗补苗,拔出病苗。全膜覆盖栽培可在两株间打孔追肥,在植株封垄前,将留下的10㎏尿素采用追肥枪施到根部。追肥要视墒情而定,干旱时少用或不用,墒情好、雨水充足时适量施用,可保证植株生长健壮,以获得丰产。同时根据地下害虫情况,可以结合施肥拌入5%甲基异柳磷1㎏,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上述措施在开花前完成。马铃薯对硼、锌微量元素比较敏感,亩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锌,或0.5%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水溶液交替进行叶面喷施,一般每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亩用溶液50~70㎏即可。

第9题:

玉米、小麦都施用覆膜栽培技术,可抗旱抗寒产量高。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旱地马铃薯全膜高垄侧播栽培技术的病虫害防治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在晚疫病发生的初期,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对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的植株,喷洒化学药剂,以后视情况每隔7~10天喷药一次,一般喷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品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大生M-45、72%杜邦克露、69%安克锰锌等。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1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7天左右喷1次,连喷3~7次。青枯病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14~28g/亩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灌根,隔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环腐病可用50mg/kg硫酸铜浸泡薯种10分钟。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14~28g/亩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蚜虫可用25~40g/亩的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10~20g/亩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0.38%苦参碱乳油500倍液,或50mL/亩的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65~130g/亩的80%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用少量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籽饼或菜籽饼70~100kg拌匀,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