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知识竞赛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题目

简述闽台庙学合一的规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第2题:

根据古代“左庙右学”的传统,明清时期与国子监毗邻的是()

  • A、太庙
  • B、孔庙
  • C、帝王庙
  • D、关帝庙
  • E、社稷庙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市场规制法的规制适度原则。


正确答案:
(1)规制适度原则,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市场规制法时须在法定的范围内,以实现绩效的最大化和公平的均衡化作为制约规制手段的选择、节制规制权力运行的力度的基准。
(2)规制所适之度,在于适用市场规则法的“法度”。
(3)追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绩效之度”。
(4)均衡达成形式与实质公平和机会与结果公平的“公平之度”。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正确答案: (1)口头性:即人民的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2)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象书面文学,可以固定版式。每个人讲的故事不完全雷同,所以故事有无数异文,有的异文是一个地区的异文,有的是个人的异文。
(3)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在创作和流传上带有许多集体的特征,反映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而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家的才能。
(4)传承性:民间文学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内容、形式、艺术手法相对固定,往往新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产生。
(5)立体性:民间文学是活在人民口头上的文学,是流动变易的文艺形式或礼俗的表现。
(6)多阶段性:因民间文学作品可以流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同时常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是多阶段性的,不同于文学作品一定是一个时代的著作。
(7)方言性:因民间文学是口头的创作且经由口传的方式流传,所以它的特征之一是方言性;用方言创作与表演的,常是地方性的,只流传在特定地区。有学者还提出民间文学有自发性、匿名性等等特征,但是自发性与集体性有关,匿名性也与集体创作有关。
(8)民间文学分为“原始的”及“发达的”两大类,原始的民间文学与初民的社会仪式、舞蹈、音乐是分不开的。先进民族发达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仪式,原始民间文学仍有许多法术功能与解释功能,如解释来源,解释各种仪式、各种风俗,协助狩猎等活动功能。发达的民间文学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教育与解释功能并不多。

第5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第6题:

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正确答案: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7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第8题:

简述宋代福建的发展与闽台交往。


正确答案:宋代,福建已由移民社会变为定居社会,人口剧增。到嘉定年间(1208—1224年)达到1599215户。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宋代福建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不但走出了长期落后的境地,而且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同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经济贸易获得空前发展,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有了发达了经济作为后盾,祖国大陆对台湾的了解和交往,福建对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福建闽南地区,拓垦迅速,到了宋代,已无地可辟,人满为患。漳州、泉州的居民,迫于生计,去台澎谋生的人逐渐增多,促进了台澎地区的开发。目前台澎两地都有宋钱被发掘出来,反映了两岸密切交往的关系。宋代的澎湖叫“平湖”,那时已有汉民定居,“编户甚繁”,也就是说列入官府户口名册的居民已相当多了。他们除从事渔业外,还种植粟、麦、麻。澎湖孤立海疆,常有外族来侵袭。那时候,汪大猷知泉州,曾经派遣军民屯戍平湖。在平湖建造军营200间,遣将分屯,从此以后,毗舍邪岛夷不敢再来侵犯。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澎湖有泉州“外府”之称。从现存的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是从宋朝开始的。在南宋时福建人民已定居澎湖岛上,他们在那里搭盖房屋,进行农耕和捕渔业,以及畜养山羊,“散食山谷间”,逐渐形成村落。如果彼此发生争执,到晋江县衙门审决,同时,泉州的商船经常到那里进行贸易。可以从福建闽南的族谱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第9题:

简述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正确答案: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第10题:

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及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或tabu的译音)。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禁忌产生于原始民族由于知识的贫乏,对于一种超自然力的崇信。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禁忌的约束。民间禁忌大多是荒诞的、迷信的、迂腐不堪的,是建立在错误观念上的,缺乏科学依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甚至是严重危害。但是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婚姻制度、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禁忌的类型与产生的原因:类型-禁忌就其性质可分为宗教信仰的和社会习惯的两类,而就其规定的形式则可分为法律的、礼仪的和土俗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交叉的。
产生原因:
(1)源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产生得很早,是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自发地遵从的。所以,这种禁忌可以称为蒙昧型的禁忌。
(2)源于社会习惯的禁忌,产生得较晚,是古人受生活经验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所自觉地恪守的。所以,这种禁忌也可以称之为理性型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