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知识竞赛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题目

简述闽台民间文学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闽台民族源流与特征。


正确答案:大陆东南沿海居住着“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闽越族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有不少闽越人跨越台湾海峡,迁徙到台湾岛,成为台湾高山族的祖先。他们给福建、台湾等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闽台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闽越族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方漂流或迁徙入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春秋至汉代时期从福建迁徙入台的闽越族,这一点从高山族自古以来一直保留着断发纹身的习俗和蛇图腾可以反映出来。至近现代,高山族的鲁凯人、排湾人崇蛇习俗随处可见,他们奉百步蛇为祖先,严禁伤害蛇类,并喜欢在宗庙、住屋、器皿、服饰上雕刻或刺上蛇纹图案。

第2题:

简述闽台文学渊源。


正确答案: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第3题:

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B.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是闽台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C.经济互补性是闽台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

D.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简述闽台民间故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闽台两地故事多有关联
(2)情节跌荡起伏,人物性格鲜明。
(3)许多民间故事凝固成具有告惩意义的谚语。
(4)共同主题有多种说法

第5题:

试述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正确答案: (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6题: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第7题:

新时期民间文学的传统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


正确答案: 新时期民间文学的传统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到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语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第8题:

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称谓:闽台两地有些家庭因世代单传或人丁稀薄,父母等多视其子女为掌上明珠(民间称此类子女为“罕囝”),台湾父母为孩子取名多有意抑贬,称其为“粪扫(垃圾)”、“戆囝(傻瓜)”“阿扁”等,厦门也多把男孩起名为“臭p”福州有“依土”“依乖”以示卑贱之物易为成活。而这类“罕囝”,面称其父母时也适当加以变通为“阿伯、阿叔、阿哥”或“阿姆、阿婶、阿姊、”等,寓于己血脉无关,得以免灾避祸。(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由于熟语内容丰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闽台均有“爱拼才会赢”(3)地名命名的共同特点地名一般由专名与通名两部分构成。专名特指某地地理实体并借以区分同类地物的专用词,起定位作用;通名则用以概括某种地物的共性,起定性作用。闽台地名中的专名多采取闽台方言中对同类地形、地物的惯用指称为主要构词成分,再辅以大小、形状、方位、色彩以及姓氏、人名、数字等各种描写性成分,进行相互结合而加以命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厦门有东埔、前埔等十几处,漳埔县有乌石埔、平和县有枫埔、永春县有桥头埔、安溪县有郭埔等,举不胜举;台湾带埔字地名更多达数百处,如台南、台北、新竹均有牛埔、屏东有草埔等。两岸地名在命名上有相当数量的地名出现出相同、雷同的现象。现在台湾地名中,有不少地名是直接袭用福建省的。例如,在台湾省境内,台北有长泰和南靖、台南有诏安、台中有龙溪和德化、彰化和云林都有同安、云林有泉州、南投有平和、屏东有南安。正是这种地名命名的相同、雷同的现象,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海峡两岸祖居地与移民地之间的历史上的渊源与流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两岸人民的血肉之情。

第9题:

简述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


正确答案: 儿童文学孕育于民间口头创作。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
神话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物,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集中于《山海经》、《楚辞》等。传说产生于神话,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劳动人民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故事《鲁班的故事》。民间童话中人物是凡人形象,内容具有典型的人民性,《刘三姐》《阿凡提》。民间文学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狐假虎威。传统儿歌:童谣、孺子歌、小儿语。语言朴素风趣、短小含蓄、乐律和谐。

第10题:

简述闽台诗钟的价值。


正确答案: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