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知识竞赛

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对软岩及不良地质,必须采取小循环的施工方法。小循环施工方法包括哪些措施?

题目

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对软岩及不良地质,必须采取小循环的施工方法。小循环施工方法包括哪些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应能为( )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应详细査明各个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岩土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影响地基稳定的不良地质条件。
A.上部结构设计、施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B.总平面布置、施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C.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D.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施工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措施


答案:C
解析:

第2题:

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开挖施工时,应采取的施工措施是( )。
A、快衬砌
B、强爆破
C、长开挖
D、弱支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预防塌方的施工措施。隧道施工预防塌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在掘进到地质不良围岩破碎地段,应采取“先排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参见教材P228。

第3题:

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开挖施工时,应采取的施工措施是()。

A.早衬砌
B.强爆破
C.长开挖
D.弱支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隧道塌方的预防措施。隧道施工预防塌方,选择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在掘进到地质不良围岩破碎地段,应采取“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衬砌、勤量测”的施工方法。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第4题:

论述隧道不良地质及特殊地段施工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岩堆:清除地表孤石,采用自进式注浆锚杆加固地表,采用自进式锚杆作超前支护士。
2)高地温:应加强地温监测及施工通风,做好人员防护措施。
3)高地应力:高地应力硬岩地段可能发生岩爆,弱岩爆段采用洒水、局部加深炮眼,中等岩爆段采用局部增设钢筋网,强岩爆采用超前钻孔预爆破及释放地应力等措施。
4)瓦斯:穿越煤系地层段隧道衬砌结构采用气密性混凝土、全包双层放水层,并提出加强施工监测、通风、人员防护及预留运营通风条件等措施。
5)一般岩溶及溶洞、暗河:根据隧道地质及环境调查具体情况,采用超前预注浆、超前帷幕注浆、后注浆等多种措施以加固围岩、截堵地下水,结合防水混凝土衬砌结构,共同保证运营安全、满足环保要求。
6)黄土:开挖方法宜采用短台阶法或分部开挖法,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施作。

第5题:

(三)
背景资料
某新建铁路单线隧道长6200米,进口里程为DKl0+150,出口里程为DKl6+350。隧道沿线路走向为90‰的上坡。隧道进口段埋深很大,围岩以Ⅲ、Ⅳ级为主,节理裂隙不发育,整体性较好;出口段埋深较浅,围岩软弱,地下水发育,围岩以Ⅳ、V级为主。在DKl6+200处地表有一自然冲沟,沟内常年流水,但水量不大;此处隧道最小埋深为8米;洞身有1个大的断层,断层处围岩破碎,地下水发育,围岩为V级。设计要求,该隧道在断层地段采用ф108管棚超前预支护;在软弱围岩和断层地段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施工单位采取进、出口两个工作面掘进,计划贯通里程为DKl3+650。当进口开挖到DKl0+950处时,掌子面发生岩爆。施工单位立即采取了减小开挖循环进尺和对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加强防护的措施,但效果不佳。在出口断层地段,施工单位采取了地质素描、地质雷达和红外线探水的地质预报方法。
问题
1.选择适合该隧道进口工作面的运砟方式及装砟设备。
2.该隧道出口工作面应采取什么施工排水方案?
3.针对背景资料,施工单位还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防范岩爆发生?
4。为安全穿越该隧道断层,施工单位应采取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5。根据背景资料,施工单位还应采取哪些地质预报方法?


答案:
解析:

第6题:

下列选项不属于隧道发生塌方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B、隧道设计考虑不周
C、施工方法不当
D、加强初期支护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发生塌方的主要原因。发生塌方的主要原因: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设计考虑不周、施工方法和措施不当。参见教材P228。




第7题:

盾构法不宜用于()地质的隧道施工。

A、软岩
B、砂土
C、粘土
D、硬岩

答案:D
解析:
盾构法是一种钢制的活动防护装置或活动支撑,是通过软弱含水层,特别是河底、海底,以及城市中心区修建隧道的一种机械。在它的掩护下,头部可以安全地开挖地层,一次掘进相当于装配式衬砌一环的宽度。尾部可以装配预制管片或砌块,迅速地拼装成隧道永久衬砌,并将衬砌与土层之间的空隙用水泥压浆填实,防止周围地层的继续变形和围岩压力的增长。盾构法适合松软地层下施工,相对均值的地质条件,不适合在硬岩地段施工,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困难。(注:此知识点在第四版教材中已删除。)

第8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南方一座双向四车道分离式隧道施工,隧道穿越的地层有:石灰岩、页岩、泥灰岩,地下水丰富,局部夹有煤层,该隧道穿越一向斜构造。隧道进出口围岩为V级,洞内Ⅲ级和Ⅳ级呈间隔分布,局部为V级。其中左线隧道进口桩号为K15+27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隧道出口桩号为K16+050,设计控制标高为240.0m。
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
(2)若遇不良地质情况,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以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施工至A地段发生塌方,塌穴较小,项目部在处理塌方时,发现地表出现沉陷和裂缝,塌体内有大量地下水,项目部立即采取了对应措施。
施工至B段时发生强烈岩爆现象,项目部按施工预案采取了在开挖面上洒水的措施,但效果不佳。
【问题】
1.改正施工组织设计中第1条的错误做法。
2.本隧道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情况及危害有哪些?
3.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必须采用什么方法预报?说明理由。
4.请指出项目部处理塌方时,对地表沉陷和地下水宜采取什么措施?对塌穴应采用什么措施处理?
5.对中等岩爆现象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解析:
1.(1)应进洞之前先做洞口工程。
  (2)洞内支护,宜随挖随支护,支护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
2.不良地质情况有:向斜构造、煤层。
危害有:瓦斯爆炸、塌方、涌水、突水
3.超前钻探法。因为该隧道属于富水构造破碎带、煤系地层。
4.地表沉陷和裂缝,用粘土夯填紧密,开挖截水沟。地下水应用管槽引至排水沟。对塌穴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塌穴填满。
5.超前注水、防岩爆锚杆、在地面钻孔注水方法。

第9题:

在岩爆隧道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地质预报?


正确答案: (1)以超前钻孔为主,辅以地震波,电磁波、钻速测试等手段。(2)开挖面及其附近的观察预报,通过地质的观察、素描、分析岩石的“动态特性”。主要包括岩体内部发生各种声响和局部岩体表面的剥落度等。(3)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进行宏观预报。

第10题:

发生坍方的主要原因有()。

  • A、不良地质
  • B、隧道设计考虑不周
  • C、施工措施不当
  • D、施工方法不当
  • E、不良水文条件

正确答案:A,B,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