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题目

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唐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 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 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 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正确答案:B

第2题: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些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职务

正确答案:A

第3题:

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

A.册书

B.制书

C.敕

D.诏

E.令


参考答案:A, B, C

第4题:

关于唐代三省各自承担的秘书职能,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 A、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 B、尚书出令,门下审议,中书执行
  • C、门下出令,中书审议,尚书执行
  • D、中书出令,尚书审议,门下执行

正确答案:A

第5题: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自驳正”。下面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1)确立于隋朝,唐朝沿用 (2)各有分工,又有合作 (3)削弱了相权 (4)加强了皇权

  • A、A(1)(2)(3)(4)
  • B、B(1)(2)
  • C、C(2)(3)
  • D、D(3)(4)

正确答案:A

第6题:

《资治通鉴》中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举,中书诏敕或有差池,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答案: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唐朝中央机构设置之间的关系。中书制诏、门下封驳,决策机构之间分工、合作更加完备化和制度化,说明中央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第7题: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正确答案:B

第8题:

唐代规定,拟定诏敕的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内侍省


参考答案:A

第9题:

唐代决策文书的形式有()

  • A、册书
  • B、制书
  • C、敕
  • D、诏
  • E、令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宋代宰相实行“二府”制,这“二府”是()

  • A、中书门下;审刑院
  • B、中书门下;枢密院
  • C、中书门下;审官院
  • D、御史台;谏院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