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确提出上述思想观点的学派有()。 ①道家学派 ②斯多亚学派 ③儒家学派 ④智者学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目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齐物”,有的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有的主张“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明确提出上述思想观点的学派有()。 ①道家学派 ②斯多亚学派 ③儒家学派 ④智者学派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战国时,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完全相反的思想家是()

  • A、墨子—荀子
  • B、荀子—庄子
  • C、庄子—孟子
  • D、荀子—韩非子

正确答案:B

第2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由()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方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


正确答案:社会经济

第3题:

在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方面,美国文化认为()

A、人受制于自然

B、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人是自然的主人

D、人与自然是平等的


参考答案:D

第4题:

你认为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盾
1)人口爆炸性增长:所有问题之首
史前时期人口增长率约为0.002%。1800年,全球人口总数尚不足10亿,1900年才达到16亿,到1960年已达30亿,80年代50亿,90年代末已突破60亿大关。一项简单计算表明,在人口年增长率分别为2%,3%和4%时,人口翻番分别需要35年、23年或17.5年,如果按照2%即35年翻一番计算,公元2635年陆地表面人口密度将达到10人/m2,2800年更猛增至120人/m2。热极限理论认为当全球表面每平方米达120人时,人类本身及维持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无处耗散,人类将因此而遭到毁灭。实际上,即使远离所谓热极限状态,人口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无法承受的压力,就足以彻底毁灭这个环境,至于食物、水、氧气和活动空间极度缺乏,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就成为人地关系中首要的和最为严峻的问题。
2)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不算被冰川掩盖的南极大陆、全世界共有132.5亿公顷土地,除去水、热量和地貌条件不宜开垦的以外,仅有30%即将近40亿公顷的为可耕地。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土地可提供100亿以上人口需要的粮食,然而事实上人口的过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的增加及耕地的占用,加上耕地生产力的下降和粮食生产的时空不均,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粮食极为贫乏。据报道,1985年需要粮食援助的国家竟达111个之多。这使得粮食问题成为全球第二大环境问题。
3)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地球上拥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量,淡水仅为3%,而淡水中除大陆冰盖、山岳冰川、地下水和土壤水外,人类可饮用的地表淡水仅为0.35%,即104.6万亿立方米。然而人口的增加、人均淡水消费量的提高,加之淡水在地区、季节分布不均和人为的浪费与污染,使淡水供应日益紧张,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4)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能源和资源面临着潜在威胁。据统计,煤的开发寿命为30—190年,潜在开发寿命为150—250年;石油潜在威胁更大,其潜在寿命只有30—40年。这些估计虽然有点保守,但能源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趋势,应该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类在利用环境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给环境中排放了些有害物质,污染了环境。从某些程度上来看,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的必然“副产品”,是工业发展初期阶段必不可避免的现象。目前,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又给环境排放了越来越多的“三废”;农业现代化的实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又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污染破坏了森林、水源,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森林破坏与生态失调
在人们大规模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地球上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系统已不声不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1958年时,全球森林覆盖率大约占陆地表面的1/4,20年后到1978年已减少到1/5。有人估计“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在消逝”(《世界经济》1981年11期)。森林的破坏使气候干旱化、水土流失加剧、稀有动物物种濒临灭绝,造成生态环境失调、灾害频繁发生。

第5题: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 B、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对于自然的利用和占有
  • C、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自然必须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 D、人与自然实际上是一种人与物的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

正确答案:A

第6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正确答案: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在劳动的推动下,产生了有理性、能劳动的人。人与自然二者互为对象性的存在。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以及人工自然的转化。这种对象性关系正是通过人有意识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整个自然界中,人是唯一有意识、有目的、具有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主体。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需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第7题:

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正确答案: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建立起来的。正是通过人类不间断的生产劳动和实践过程,才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才得以进步。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再次,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第8题:

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事物的相互映衬,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如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不了已有的人口数量时,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事实上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比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C.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引导我们处理好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对抗可能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相关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符合原文。B项对应“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一事物的相互衬托”,由此可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与原文不符。C项对应“生态文明首先是一种世界观,也就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符合原文。D项对应“当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如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不了已有的人口数量时,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抗”,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B选项。

第9题: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
  • B、墨子的“交相利论”
  • C、庄子的“齐物论”
  •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辨证关系?


正确答案: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3个方面: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又重要作用,表现在:①自然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基本食物、水、空间等基本条件,并举例;②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了人类地域活动的差异,比如农区与牧区的差异,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河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平原与山区的差异,气候带与熟制,建筑风格的地域差异等;③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随社会的发展儿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比如过去认为洪水是猛兽,而现在可以有效地调洪防洪;黄泛区与现在的新气象的转变;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表现在5个方面:①加强重力搬运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垦、牧、樵、采、城建等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具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②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如修水库、水渠和调水等;③对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兴建城市→热岛效应,滥伐森林→干旱、暴雨、水土流失效应,水库→湖泊效应、诱发地震,灌溉→调温增湿效应,CO2→温室效应等;④化学元素的人为迁移与环境污染:人为活动使环境中化学元素迁移强烈,制造三废或增加N、P、K、Si等,或者增加元素迁移中的有毒物质:RS、F、CO、CmHn、CO2、核废料等;⑤破坏生物资源:人类活动→破坏森林、草原、动物物种、植物物种→生态系统失调→生态破坏→恶化环境。
(3)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协调发展,遵循4个准则:①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②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从自然环境整体出发,利用改造自然;③人类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④必须根除人地对立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4)举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