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题目

“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

  • A、西周分封制瓦解
  • 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 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
  • 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逆:
讲:
就:
滋:
淫辞:
(2)将其中“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一段话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文字批评了哪些谬见
(4)作者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的作用是什么
(5)这段文字是怎样概括张、许的守城功绩的
(6)这段文字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
解析:
(1)逆:事先转移。讲:考虑、谋划。就:接近。滋:增多。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2)见“课文翻译”。
(3)“责二公以死守”,没有“弃城而逆遁”。
(4)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可以与张、许的爱国行为构成对比,从而驳斥了那些小人不批评坏人而专门指责君子的卑劣用心。
(5)“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6)义正辞严,慷慨激昂,充满激情。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第2题: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有叛奖将而无叛州。州邑之设,固不可革也。”这段话说明唐朝衰微不是郡县制的原因而是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祸害。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下列哪一种治法属于反治法( )

A、散者收之

B、劳者温之

C、甚者从之

D、客者除之

E、坚者削之


参考答案:C

第4题: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A

第5题:

背景材料: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指出“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两居中的主要对比成分。


正确答案: 一是“千百之卒”与“百万之师”对比。二是“就尽”与“日滋”进行对比。

第6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正确答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7题:

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隐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这段文字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采用了借助于议论的抒情,寓情于理。

第8题:

传统的财利观是()。

A.讳言财利

B.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C.公赋独立

D.罢私藏


参考答案:A

第9题:

使用手提电钻钻削直径12公厘孔,其钻头之钻柄一般为()。

  • A、斜柄
  • B、锥柄
  • C、方柄
  • D、直柄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材料: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之财……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居者不流,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邻之人归之如父母。虽欲驱之而去,其可得耶? ——摘自唐李翱(772~841年)《平赋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翱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背景:①唐朝中后期统治腐朽,农民赋税沉重。
②李翱受传统儒家民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影响。
③为达到百姓富足安康、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