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思想品德

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题目

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08年8月8日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两次成功拦截云雨,确保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顺利进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能够能动地改变规律,造福人类

B.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正确答案:AC

第2题: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改变规律。 (  )


答案:错
解析: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为人类谋福利。但不能改变规律。

第3题: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使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正确答案:√

第4题:

人们要利用经济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就要改造或废除某些经济规律。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作出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能够把自然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正确答案:A
由题干"李冰兴建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变害为利,而8、C两项则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A。

第7题: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根据实际创造条件,使规律起作用的具体形式发生变化,如人们改变水流方向、跨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这说明:
A.人们通过创造条件,从而创造一个新规律
B.人们可以改造条件,从而改造规律
C.人们可以消灭条件,从而消灭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答案:D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或消灭规律。故本题答案为D。

第8题: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A. 认识它

B. 利用它

C. 限制它

D. 发现它

E. 创造它


正确答案:ABD

第9题:

哲学家康德曾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
  •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现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 A、认识它
  • B、利用它
  • C、限制它
  • D、发现它
  • E、创造它

正确答案:A,B,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