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思想品德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题目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GCOS是()的简称。

  • A、全球观测系统
  • B、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 C、全球气象观测系统
  • D、地球观测系统

正确答案:B

第2题:

什么是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正确答案: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是海洋高技术的大规模集成。包括海洋遥感遥测、自动观测、水声探测和探查技术,以及卫星、飞机、船舶、潜器、浮标、岸站等制造技术,相互连接形成立体、实时的海洋环境观测及监测系统。

第3题: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海洋数据通信保障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已陆续建立了区域或全球性的海洋观测系统。下列属于海洋观测系统的有()。

A.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B.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

C.美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

D.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网


答案:ABCD

第4题:

现在全球人口中约有十亿人被超重和肥胖困扰。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回答问题。继2009年夏天出现日全食之后,2010年1月15日出现的日环食再次点燃了人们的“追日”热情。实际上,太阳、地球、月亮都在运动,但是大自然却呈现给人们的是月亮从静止的太阳下经过,从而掩盖了太阳的光辉。日食的形成能够印证()

  • A、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D、物质运动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正确答案:A

第6题:

长期以来,非洲占据了全球电力消费的主体,1990年OECD国家电力消费占全球比重约65%,非OECD国家仅占35%左右。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回答问题。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对其现象与本质不能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正确答案:D

第8题:

Argo计划是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观测实验项目,十余年来,30多个沿海国家通力合作,在全球各大洋布放近万个Argo浮标,组成了全球海洋监测网,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全球海洋上层温度、盐度和海流的实时观测。通过共享数据,各国海洋和气象科学研究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洋数据,研究海洋气候对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收获了新的成果。Argo计划改变了人类对海洋内部的检测手段和方式,填补了海洋气象的空白,并为其他全球性科研合作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根据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大数据技术是全球性科研合作项目的必备技术
B1998年前尚无系统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项目
C只有沿海国家才能从Argo计划中受益
D以往的检测手段难以实现对全球海洋的实时观测


答案:D
解析:
解析:
原文明确指出Argo计划“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全球海洋上层温度、盐度和海流的实时观测”,可以得出D项表述正确。
A项中“必备技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的阐述为“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洋数据”,可知“大数据技术”只是一种研究方式,而非必不可少的,故排除;B项为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有所提及;C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说30多个沿海国家参与此计划,并在尾句中指出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将使全人类收益,并未局限在沿海国家这一范围内。
故正确答案为D。

第9题:

汉乐府民歌流传至今的约有60首左右。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

  • A、十多年
  • B、五十多年
  • C、一百多年
  • D、三百多年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