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行政管理(一对一)

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题目

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
(2)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追求公平,这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对农民的支持是以牺牲本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3)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波动。
(4)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第2题:

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A.农业保护补贴

B.农业支持补贴

C.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D.农业综合保障补贴

答案:C
解析:
农村财政理论与政策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第3题:

河北省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规定有哪些?


参考答案:

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意见》规定,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继续抓好黄壁庄、岗南等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滹沱河、滏阳河等骨干河道、堤防治理,提高防洪能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扩大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渔港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造林绿化、坝上生态农业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绿色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着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重点向畜牧、蔬菜、林果、水产等优势产业倾斜,优先支持骨干品种和优势产业区建设,尽
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制度,提高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继续安排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抓好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整合资金,合理布局,加快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速测站建设,尽快建成专业齐全、分工明确、方便快捷的检验检测网络,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服务结构建设,搞好宣传培训和认证服务,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企业申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切实搞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实行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结构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包括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示范,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所需经费由财政共给。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逐步走向市场。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建立一支以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和重大疫情快速扑灭机制,推进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研究开发生物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植物病虫害损失。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抓紧组建重要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和骨干品种行业协会,各级政府要赋予协会必要的职能和手段。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发展各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加强农村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多渠道增加投入,重点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改善交易手段,提高市场服务和交易水平。要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兴建一批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加强销地网络建设。有计划地在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河北农产品“专卖店”、“一条街”、“批发中心”等,扩大我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三是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按照高质量、高标准、低收入、快使用的原则,狠抓“建、管、用”各个环节的衔接,力争2003年年底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大型批发市场、重点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信息分析、预测和发布,发挥农业信息引导产业、促进销售的服务作用。
(5)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围绕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搞好应用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组织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工程。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机制,大力推广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依托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对未升入高中阶段的适龄青年,采取免费或低收费政策,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职业教育。实施“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扶贫资金,突出抓好全省7102个重点贫困村的帮扶。加强贫困地区交通、通信、电力、教育、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要与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搞好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食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小尾寒羊、错季蔬菜、果品、食用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标本兼治,积极稳妥地搞好移民搬迁,探索异地移民扶贫的路子,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第4题:

农业法关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农业法关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有:
(1)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2)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5)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前提下,明确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扶持措施。
(6)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7)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贸易,采取措施保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
(8)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
(9)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第5题:

德国的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包括哪些()

  • A、法律保护
  • B、财政支持
  • C、信贷支持
  • D、创新支持
  • E、其他政策措施

正确答案:A,B,C,D,E

第6题:

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1)农民减负政策体系。(2)促进农民增收政策体系。
(3)农业产业政策支持体系。(4)农村社会事业支持体系。

第7题:

论述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2)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5)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前提下,明确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扶持措施。(6)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7)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贸易,采取措施保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8)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9)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第8题:

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内容:
1、技术先进性评价
2、经济合理性评价
3、社会环境条件适应性评价
4、政策实施后果无害性评价。
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3、规范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区域性原则
6、可比性原则


第9题:

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包括: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3)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5)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6)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自觉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

第10题:

试分析我国现在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正确答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不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1.农业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从农业的经济外部性来看,包括经济缓冲作用、国土空间上平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从农业的社会外部性来看,包括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没有负担所应承担的相关费用,即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农业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使用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集约水平、农业资源状况以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农村贫困问题较严重,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替代具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效应。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既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因为农业的非商品产出不同于商品产出,对其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或使其受益,难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报酬就不让他消费,因而在其作用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其影响或受益范围因非商品产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农业非商品产出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农业非商品产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所带来的社会稳定,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该商品的权力。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成为农业政策目标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
3.农业的弱质性
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断增加;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的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相对于新兴的非农产业来说,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相对滞后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不耐储运等特点,使得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与非农业就业者的收入差距拉大。这说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这也应该成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目标的理论依据。
4.农业的不稳定性
首先,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变化无常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周期性,并且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调整,也会导致农业的波动。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趋于自由化,国内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出现较大的波动;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减少;而在经济景气时,又出现大量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出现耕地的撂荒。再次,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当某些因素导致价格和产量一定程度的波动时,会产生蛛网效应。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许多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的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效应的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最后,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市场价格低廉也必须出清;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一经产出,其供给即已固定。农业的不稳定性也成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5.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地位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最主要生产部门,其产值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单单是简单的农业剩余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且农业还是工业品的市场。在转移农业剩余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从农业中所转移的经济利益绝对不能超过农业剩余,否则农业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不能够扩大再生产,就不能够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在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保护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绝对不能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而对农业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否则欲速则不达。
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非农产业完全能够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