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65认知心理学

论述问题的认知心理学描述?

题目

论述问题的认知心理学描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所有问题都含有3个基本成分:
1、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由这3个成分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问题的条件和目标之宰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把握这种联系,由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都不是简单地通过知觉或回忆而能实现的,其间存在着障碍,需要进行思维活动。在复杂的问题中,在达到正确的结论之前,可能出现错误和曲折,要有许多中介的步骤,达到目标常常需要时间,至少几秒种,经常是几分钟、几小是,甚至几年。有3个类型: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排列问题。这些问题类型的区分可以揭示揭示出一些问题的结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_________的过程。


正确答案:
问题空间

第2题: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A.问题结构 R问题线索C.问题内容 D.问题空间


答案:D
解析:
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看作对问题空间的搜索,理解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头脑中形成问题 空间的过程。

第3题:

学校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适应等问题。()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论述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心理问题研究的影响?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以及它提出的新的课题,如表征、记忆结构、认知策略等,都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得到恢复或体现。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以前的心理过程的研究,特别是感觉知觉乃至记忆,都以心理物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目的为取得心理物理函数或心理测量函数,而现在则逐渐转向心理物理函数背后的内部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过去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大多是分析性的,现在开始重视各种过程之间的联系,逐渐采用模型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以前的研究重视数量统计和平均数据的应用。现在,为了提示内部心理
机制,已开始重视包括自我观察在内的个案研究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第5题:

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案:
解析:
(1)问题是指在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的任务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给定状态):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认知操怍(中间状态):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成分共同界定了问题空间。问题解决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举例。 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启发法包括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等。举例。

第6题:

3 8 . 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_______ 的过程。


正确答案:
3 8 .问题空间

第7题:

认知心理学把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A.问题结构

B.问题线索

C.问题内容

D.问题空间

答案:D
解析:
认知心理学将问题解决看作对问题空间的搜索,理解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

第8题:

论述认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一)反应时法从刺激出现到人能作出相应反应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心理学称之为“反应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加工这些刺激的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的不同,反应时也会有很大不同。那么通过精巧设计不同的认知任务让人们完成,我们就可以在事后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进行比较或更复杂分析,从而得知人们完成这些任务的认知过程的奥秘。反应时法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1.因素相减法:两种作业,差别在于后者比前者多某个心理过程,则这两种作业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T2—RT1=辨别过程时间。该方法可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也可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2.因素相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那么改变一些影响因素,如果这些影响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即可以相加),则可以假定每一个影响因素作用于某个特定的加工阶段,若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制约,则假定它们共同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与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上就可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该方法可以通过寻找独立的影响因素可以推断整个作业完成的心理过程。3.“开窗”法: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可以确立一个作业完成所需的加工阶段及其所需的时间。
(二)正确率法通过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可以推断加工阶段的性质、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因为加工阶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完成作业时的效果不同。正确率能揭示某一加工阶段的特点。
(三)口述记录法?有些信息加工时间较长,内部操作复杂,难于推理判断其各加工阶段,而出声思考不影响思维的正常进行,可以知道其内部操作过程。该方法,一方面可为计算机模拟作依据,尤其当这类方法用于高级思维过程(人工智能)的研究时;另一方面可直接了解高级思维过程的加工阶段。
(四)计算机模拟?如果一个心理学理论成立,那么将其应用到计算机程序中去,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达到类似于人的活动效果。这是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区别。计算机模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证实心理学理论的准确性:能把某理论编成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并能让计算机做出和人一样或相似的反应结果,就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
(2)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即人工智能研究。

第9题:

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答案:
解析: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个体通过应用并超越过去所学规则以产生一个新答案的过程。由于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看法历来也不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个体必须对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进行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第10题:

论述认知心理学中的长时记忆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认知心理学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它不再将长时记忆看作单一的,而是采取分析的观点,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等。第二,它着眼于长时记忆的内部加工过程,重视信息的内部表征和组织,而不局限于研究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两个特点体现了当前长时记忆研究的主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