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0儿童发展理论

论述班杜拉理论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题目

论述班杜拉理论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而获得的

A、外部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观察

D、模仿范性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班杜拉的观点分析大众媒体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答案:
解析: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元交互作用理论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单独所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可分为替代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它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直接经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榜样在情境中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和存储。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社会学习理论对行为的习得和表现做了区分,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要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经习得的行为,会受到强化的影响。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2)大众媒体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依靠色、声、形等具体形象的内容感染人,表达人们的社会态度、生活方式及思想情感。青少年看电视节目会使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人物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行为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①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大众媒体是青少年社会学习的潜在渠道,对强化群体刻板印象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大众媒体对任一群体的报道往往反映了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关于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穷人多数是不工作的人。通过观察学习也能够得到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比如一些杂志中传达了性别信息,什么样是男性特征,怎样做又是女性。②对青少年社会态度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每天接受大量的传媒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和杂志,接受各类广告,等等,这些信息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态度,使之发生强度上或方向上的改变。③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个体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后,自己表现攻击行为需要有三项必要条件:有一个表现攻击行为的模式;此模式的攻击行为被判断为“合理”;观察者处在与表现此模式的攻击行为相同的情境中。攻击行为的学习是要透过观察、模仿的过程而获得的,他认为个人会经由观察楷模人物的行为所受到的赏罚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表现。如研究表明,早年看暴力影视和后来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正向的。(3)如何应对? 我们要营造一个适宜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要做到:首先,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其次,传媒工作者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态度。最后,减少影视暴力对青少年的视觉冲击,促进其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

第3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

A.攻击性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性别角色的获得

D.观察能力


正确答案:D
班杜拉重点研究的社会学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4题:

简述班杜拉强化理论中“行为强化”的三种形式。


答案:
解析:
(1)外部强化:强化是外来的,直接对行为结果产生作用,如得到奖金、精神鼓(2)自我强化:强化可以是内在的自我调节性强化(1分)(3)替代性强化(又称代受的强化):当观察者看到榜样通过进行某种行为而获正性强化时,学习榜样行为的可能性就增高(2分)

第5题:

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  )发展的作用

A.攻击性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性别角色的获得
D.观察能力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班杜拉的理论应用的了解和掌握。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观察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观察能力与观察学习是两个概念。

第6题:

班杜拉关于攻击行为的解释是何种理论?()

A、本能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侵犯目的说


参考答案:C

第7题:

简述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中动机过程的论述。


答案:
解析: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认为动机过程与三种强化类型有关:(1)直接强化。班杜拉认为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属于外部强化,也叫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属于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强化。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斯金纳认为使用强化理论解释人类的学习,强调个体的学习的发生必须依赖亲历亲为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强化。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决定学习发生的关键因素,强化是决定学习的结果是否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并且他认为强化除了斯金纳论述的直接强化外,还存在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8题:

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途径获得的,是班杜拉提出的攻击的()。

A、 习性学观点

B、 生物本能理论

C、 挫折-攻击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


参考答案:D

第9题:

试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案:
解析: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对强化的看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 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但有别于传统的期待概念。他认为除了传统的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 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 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 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第10题:

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被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并重新做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袁征为指导,作出反应。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袁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力也是一个条件。
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