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0儿童发展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题目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观察学习理论的解释。
2)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识和运用示范教学?


正确答案:

示范过程的三个子过程: (1)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 (2)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 (3)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教学的四个步骤: (1)分析拟示范的行为。 (2)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及注意事项。 (3)发展教育序列。 (4)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第2题: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班杜拉的观点分析大众媒体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答案:
解析: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元交互作用理论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既不是由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因素单独所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可分为替代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它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也是通常意义上的直接经验的学习。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榜样在情境中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和存储。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社会学习理论对行为的习得和表现做了区分,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要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经习得的行为,会受到强化的影响。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2)大众媒体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依靠色、声、形等具体形象的内容感染人,表达人们的社会态度、生活方式及思想情感。青少年看电视节目会使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人物表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态度、行为渗透到他们的头脑中。①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大众媒体是青少年社会学习的潜在渠道,对强化群体刻板印象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大众媒体对任一群体的报道往往反映了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关于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穷人多数是不工作的人。通过观察学习也能够得到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比如一些杂志中传达了性别信息,什么样是男性特征,怎样做又是女性。②对青少年社会态度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每天接受大量的传媒信息,如听广播、看电视、看报纸和杂志,接受各类广告,等等,这些信息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态度,使之发生强度上或方向上的改变。③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个体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后,自己表现攻击行为需要有三项必要条件:有一个表现攻击行为的模式;此模式的攻击行为被判断为“合理”;观察者处在与表现此模式的攻击行为相同的情境中。攻击行为的学习是要透过观察、模仿的过程而获得的,他认为个人会经由观察楷模人物的行为所受到的赏罚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表现。如研究表明,早年看暴力影视和后来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正向的。(3)如何应对? 我们要营造一个适宜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促进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要做到:首先,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其次,传媒工作者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态度。最后,减少影视暴力对青少年的视觉冲击,促进其良好社会行为的养成。

第3题:

榜样法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1)观察学习:①观察学习的概念。就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②观察学习的过程。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作用四个具体过程。③强化的种类。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之分。 (2)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体现。①攻击性。②亲社会行为。此外,班杜拉还研究了性别作用和自我强化。
(3)人、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个性就是在行为、人的内部认知因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行为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他对环境榜样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对观察的榜样的认识,依赖于人活动的内部诱因。

第5题:

试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它对教学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2)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4)教学启示:①教学中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②适当地运用表扬艺术,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6题:

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奥苏贝尔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

第7题:

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


答案:社会学习理论,
解析:

第8题: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观察学习。()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被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并重新做实验,实验结果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袁征为指导,作出反应。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袁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力也是一个条件。
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

第10题: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答案:对
解析: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