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76国际金融

货币分析法的理论意义在于将货币市场的失衡与国际收支联系起来。

题目

货币分析法的理论意义在于将货币市场的失衡与国际收支联系起来。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注重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

A.弹性分析法
B.国际借贷说
C.吸收分析法
D.汇兑心理说
E.货币分析法

答案:C,E
解析:
A项是只注重对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BD两项是汇率的决定理论。

第2题: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意味着()。

  • A、国际收支与商品市场同时均衡
  • B、国际收支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 C、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 D、国际收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正确答案:D

第3题:

为什么要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说明收入的决定?


参考答案:

反映产品市场上均衡收入和利率相互关系的曲线叫做IS曲线。在IS曲线上,均衡收入随利率的变动而变动,有无数个。均衡收到底决定在什么水平上,有赖于利率的决定。因为利率变化会影响投资变化进而影响收入变动;反映货币市场上均衡利率和收入相互关系的曲线叫做LM曲线。在LM曲线上,均衡利率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有无数个。均衡利率到底稳定在什么水平上,有赖于收入的决定。因为收入变化会影响交易货币需求变化进而影响利率变化。这样,一方面,收入的决定离不开利率的决定,如果不先确定利率水平就无法真正确定收水平。
另一方面,利率的决定也离不开收入的决定,如果不先决定收入水平也无法真正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为了真正说明收入的决定,必须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构建统一的IS—LM模型,同时决定收和利率。


第4题:

将国际收支与一国经济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虑的理论是()。

  • A、贸易乘数论
  • B、政策配合理论
  • C、弹性论
  • D、货币论

正确答案:B

第5题:

按照()的观点,国际收支失衡是国内外货币市场失衡的反映。

  • A、购买力平价论
  • B、利率平价论
  • C、货币分析法
  • D、资产组合分析法

正确答案:C

第6题:

注重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 )。
Ⅰ.弹性分析法
Ⅱ.国际借贷说
Ⅲ.吸收分析法
Ⅳ.汇兑心理说
Ⅴ.货币分析法

A、Ⅰ.Ⅲ.Ⅳ.Ⅴ
B、Ⅰ.Ⅱ.Ⅲ.Ⅴ
C、Ⅲ.Ⅴ
D、Ⅰ.Ⅱ.Ⅲ


答案:C
解析:
A项是只注重对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BD两项是汇率的决定理论。

第7题: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调节方法,其重点在于探讨国际收支失衡的有效调节。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货币分析法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根源在于()

A. 商品市场的失衡

B. 货币市场的失衡

C. 商品供给大于需求

D. 货币供给量过多


正确答案:BD

第9题:

试述国际收支调节货币分析法(货币论)的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货币论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
1)货币论有三个基本假定前提: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2)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①MS=MD
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
②MD=pf(y·I)
其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pf(y·I)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y·I)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③MS=m(D+R)
其中,D指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0是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指银行体系通过转存贷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基数多倍扩大的系数。货币基数又称强力货币。
若将m忽略,可得:
④MS=D+R
⑤MD=D+R
⑥R=MD-D
上述第6式,是货币论的最基本方程式。这个方程式说明: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第10题:

()是将国际收支与一国经济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虑的。

  • A、贸易乘数论
  • B、政策配合理论
  • C、弹性论
  • D、货币论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