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9训诂学

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题目

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
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与文字学。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小学

第3题:

传统小学不包括()。

  • A、文字学
  • B、音韵学
  • C、词汇学
  • D、训诂学

正确答案:C

第4题:

在印度,传统语文学研究的文化经典主要是()。

  • A、训诂学
  • B、宗教典籍
  • C、《圣经》
  • D、音韵学

正确答案:B

第5题:

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学包括()。

  • A、语文学
  • B、音韵学
  • C、文字学
  • D、训诂学

正确答案:B,C,D

第6题:

明训诂的含义是()。

  • A、利用文字、音韵等方法解释字句
  • B、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疏通
  • C、读出一本书的旨趣
  • D、概括出一本书的精要

正确答案:A

第7题:

()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正确答案:朱谋玮《骈雅》

第8题:

传统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并立,统称为()。


正确答案:小学

第9题:

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通称为“小学”。


正确答案:语文学

第10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