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93人体解剖组织学

试述肾段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试述肾段的划分依据、名称及其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血汗同源”的理论依据为“津血同源”,津液和血均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津液入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份,血液出于脉外则为津液,故而血与津液同源而相互化生,相互交会。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液耗伤则血少。临床上大汗的患者,其血必虚,大出血的患者,其津液必少,不可再行发汗或使用破血逐瘀的峻剂,故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和“亡血家”、“衄家”、“疮家”不可发汗之戒。

第2题:

试述医学上低、中、高频电流的划分及其生理依据。


正确答案: (1)低频:频率在1000Hz以下,每次通电都能使运动神经发生一次兴奋反应者为低频。
(2)中频:频率在1000~100000Hz范围,每次刺激已不能引起一次兴奋,必须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者为中频。
(3)高频:当电流频率高达100kHz以上时,无论综合多少个刺激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这种不能引起运动神经兴奋而能引起显著热效应的频率范围为高频。

第3题:

试述心肌“热区”显像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心肌显像图上梗死灶呈“热区”,这类显像称心肌“热区”显像,其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0~12小时内,病灶即可显示为明显的局灶性“热区”,据此可以直观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和范围,对病情和预后估计极有帮助。(2)本法能鉴别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发现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基础上的再梗死极有价值。

第4题:

试述动脉导管的生理意义及其闭锁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胎儿时期,血液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脐静脉,将富氧的及含有营养的血液送入肝脏,其中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小部分入肝血窦后,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大部分含氧多的下腔静脉血汇入右心房后,直接通过卵圆孔至左心房,经左心室射出。而小部分血液自右心房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后小部分至肺,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至主动脉。主动脉内的血液至胎儿各脏器进行物质交换后,经脐动脉至胎盘。如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 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可造成动、静脉血混杂,使动脉血内含氧量降低,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第5题:

试述临床三产程的划分及其名称和正常值。


正确答案: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初产妇需11~12小时;经产妇需6~8小时。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需数分钟或1小时。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第6题:

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正确答案: 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传播特征的变化情况,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级界面(波速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滕堡面。按照这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层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地球部分,一般厚33km(大陆)或7km(海洋),平均厚度约33km。是地球表部的一层薄壳,进而可以划分为上下两层,即花岗岩(硅铝)层和玄武岩(硅镁)层。地幔即地壳与地核(莫霍面与古滕面)之间的层圈。进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地慢上部的软流圈(或低速带)。地核位于古滕堡面以下直至地心,根据波速的变化,进而划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和内核(固态)。

第7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第8题:

试述乙肝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乙肝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如下:(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表面抗原有抗原性,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是感染的标记。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者,说明有免疫性。(2)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HBcAb):核心抗原有感染性也有抗原性,使人体产生核心抗体,此抗体无保护作用。如核心抗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球蛋白(IgM、IgG)中IgM阳性,表示感染正处于急性期,有病毒增殖,而IgG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指标。(3)E抗原(HBeAg)、E抗体(HBeAb):E抗原阳性者,说明病毒正在增殖且传染性很大。E抗体阳性者,说明病毒增殖在下降,有传染性,但较小。

第9题:

试述血清脂肪酶(LPS)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脂肪酶是一种能水解8~18个碳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的低专一性酶,主要由胰腺分泌,胃和小肠粘膜也有少量产生,是消化道中水解中性脂肪的重要酶,胆盐和钙能增强其活性。正常血液中,仅有很少量脂肪酶,血中脂肪酶易被肾脏清除,当胰腺分泌亢进、胰管受阻或胰腺受损伤或坏死时,脂肪酶逆流或直接释入血液,而使血中脂肪酶增加。
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慢,阳性率不及淀粉酶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l5d。当淀粉酶恢复正常时,此酶仍很高。
(2)约有20%慢性胰腺炎患者酶活性升高,胰腺恶性肿瘤时血清脂肪酶也常有升高。
(3)血清脂肪酶升高还见于胆总管结石、
总胆管癌、胆管炎、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组织坏死、胃穿孔、肠梗阻、肺脂肪栓塞、乳癌、手术或慢性肾脏病等。
(4)应用吗啡等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也可使血清脂肪酶升高。

第10题:

试述骶段硬膜外隙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骶段硬膜外隙上大下小,前宽后窄,硬脊膜紧靠骶管后壁,间距仅为0.10~0.15cm,故骶管麻醉时应注意进针的角度。硬脊膜囊在平第2骶椎高度变细,裹以终丝,其前、后有结缔组织纤维索将其连于骶管前、后壁,似有中隔作用,而且隙内充满脂肪,这可能是骶管麻醉有时出现单侧麻醉或麻醉不全的解剖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