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翻译: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题目

翻译: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见到那所画的竹子的形象,就急忙捕捉它,挥笔落纸,一气呵成,直至完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三)阅读苏轼《文与可①画赁谷偃竹记》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②,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③,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注:①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②蜩蝮蛇蚹:这里是以蝉壳、蛇鳞形容竹子初生时的形状。③鹘:一种猛禽。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文艺创作现象?


正确答案:
“灵感”的爆发稍纵即逝,应一气呵成完成创作。

第2题:

翻译: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正确答案: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第3题: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


参考答案:如果一棵树的根基浅短甚至腐蚀烂掉,枝叶末梢是不能繁茂的,引申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薄积还能厚发的道理。

第4题:

翻译: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正确答案: 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第5题:

翻译: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正确答案: 君子痛恨不说“我想得到它”,却一定替它找借口。

第6题:

翻译: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正确答案: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第7题:

翻译: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正确答案: 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边事奉秦国,功绩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8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

译: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9题:

请翻译“先王恶其乱,古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句话。


正确答案:先王厌恶那乱,所以制定礼仪、合宜的道德来治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所求的东西,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竭尽所取,使所取之物不至于为欲望所竭尽,欲望和物质是相互依赖儿子生的,这就是礼仪所兴起的原因。

第10题:

翻译: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正确答案: 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