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说说《游子吟》这首诗前四句与后二句之间的关系?

题目

说说《游子吟》这首诗前四句与后二句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律诗中的颈联指的是诗中的( )。

A、 一二句

B、 三四句

C、 五六句

D、 七八句


参考答案:C

第2题:

说说这首词的结构特点。


答案:
解析:
本词采用问答结构,以问起,以答结,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一个中心,结合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第3题: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圈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2分)


正确答案: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诗却失去了味道。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言之有理即可)

第4题:

对《西塞山怀古》叙述正确的是()

  • A、前四句叙事
  • B、后四句叙事
  • C、前四句抒怀
  • D、后四句抒怀

正确答案:A,D

第5题:

《春望》表现了诗人忧时伤乱,由思家到忧国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国家遭难,充溢悲情。()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三)1925年闻一多留美回国后,目睹旧中国的种种腐败现实,心情十分悲痛,不久即写出了著名的《死水》一诗。阅读这首诗的后四句,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沟绝望的死水”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诗中所描写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
【解析】本片段是闻一多著名诗歌《死水》一诗的最后一段,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诗题中已介绍了写这首诗的相关背景,这样,这句话就不难理解其含意了。

第7题:

关于《书愤》一诗的理解正确的有()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 C、整首诗运用了今昔对比、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来突出主题
  • D、本诗的后四句书写了历史的感慨
  • E、“《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

正确答案:A,C,E

第8题:

先将诗句补充完整,后在《 》里填出古诗的题目,在( )写出作者

(1) 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 ( )朝 ,诗人 ( )。这首诗写了( )。

(2) 梅子黄时日日晴,_________。《 》 ( )朝 ,诗人( )。这首诗,写( )的情景。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行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 》 ( )朝 ,诗人 ( )。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唐 )朝 ,诗人 (李白)。这诗写了(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2)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道中》(南宋 )朝 ,诗人(曾几)。这首诗,写(一次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第一句写(天时),第二名写行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唐 )朝 ,诗人 (韩 愈 )。

第9题:

李煜的《浪淘沙》是一时感怀之作,由“帘外雨潺潺”引起,因物兴感。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出他的忧怨幽思的?


正确答案: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人怀着对痛失家国的无比悲愤之情,开篇就写下了“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用春寒和春雨惊醒正在做美梦的词人,来表现成为阶下囚之后的李煜处境的凄凉,也表达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往日生活的深情留恋。词的下片直接抒发家国之恨,表现出词人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用“无限江山”饱含词人赞美、怀念之情;“别时容易见时难”,用“容易”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饱含着绝望、诀别、留恋、希冀、缅怀、向往等丰富的情感。“流水落花春去也”表达出一切美好的往事都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一去不复返的绝望之情,又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词的结句“天上人间”,用对比的手法,将词人的余恨不尽、绝望之情、凄楚之境完全道出,构成了余味不尽的意境。

第10题:

阅读于坚的诗作《尚义街六号》,说说这首诗与你所读过的兼有抒情性的叙事诗有什么不同?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正确答案:于坚,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尚义街六号》是他的成名作,被视为"第三代"诗歌"口语诗"时代开启的标志。于坚坚持以口语入诗,拒绝隐喻,关注日常生活,其诗歌理念代表了"第三代"诗歌的主流取向。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口语作为主要的诗歌语言。这些口语是直白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与我们所熟悉的隐喻性的诗化语词相比,它们往往不负载双重或多重语义,而只是对日常经验的平实记录。但是一旦日常语言转化为“诗”,它显然又具有了不同于“真实经验”的更多内涵。注意结合“第三代”诗人所倡导的“诗到语言为止”、“回到日常生活”等观念,来体味这首诗在诗学观念所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