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采薇》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题目

《采薇》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采薇》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案例: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寓意吗
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长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再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冲击人心的力量。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吗
师:你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问题: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比兴”手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善于引导。在讲授《采薇》中的“比兴”手法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指明文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也没有直接阐述“比兴”的特点,而是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发表个人见解,这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2)重于感悟。在讲授“比兴”手法时,没有用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来简单地说明,而是让学生联系诗歌,发挥丰富的想象,用具体的场景画面的描述来体会“比兴”手法的妙处。这样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需学习的知识。
(3)恰当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没有放手不管。在学生在发表看法之后,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评价中有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鼓励,有对学生精彩回答的赞赏,更有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评价丰富而具体,能明确有效地指导学生。

第2题:

恩格斯认为,要反映作品的历史内容和体现作家的深刻意识主要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必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现出来。必须用生动、丰富的情节融合起来。

第3题: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正确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第4题:

机油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什么是闪点?它表现了什么性能?


正确答案: 1、粘度
2、凝点
3、热氧化和安定性
4、酸值和腐蚀性
5、闪点
6、残碳机油的闪点是指它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是评价机油蒸发性指标。闪点低的机油容易蒸发。同时它也表示了机油在贮存、运输和使用中的安全性能。

第5题:

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情绪要通过情感表现出来。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案例:

师:同学们觉得《采薇》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1:《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花有什么喻意吗?

生2:棠棣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词典上说“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棠棣》,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名为《棠棣之花》,同学们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3:用采薇起兴,表现戍卒生活的艰苦;用棠棣起兴,表现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4:老师,在鉴赏《氓》时,您说《氓》的比兴手法色彩鲜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都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5: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6:“采薇采薇”三次比兴,还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薇菜刚刚长出嫩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再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两处比兴一繁一简。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

生7:时光的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加深。

师:简单的抒情可能感染力不强,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就会有一种更深的、冲击人心的力量。我们接着讨论比兴。

生8:用“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主人公少年的无邪、青年的血气方刚和壮年的沧桑,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吗?

师:你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好。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比兴”手法的特点。(20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内容中对于“比兴”写作手法的鉴赏。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结合案例中教师的“比兴”的教学方法以及“比兴”手法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第7题: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表现了个人忧伤和忠于“王事”的矛盾心情。直抒胸臆,体现了“讽谏”的风格。()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正确答案:
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第9题:

《诗经·采薇》是以什么为主题而作的?


正确答案:《诗经·采薇》是以将士戍边为主题而作的。

第10题:

采薇一诗如何表现忠于国家和思念家乡这一矛盾的?


正确答案:①.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精良的描写以及对猃狁的仇恨,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②.作者思念家乡是通过战争生活的频繁和艰苦,以及远离家乡战争无期而且久戍不归的情感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