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B.《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

C.《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

A.《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C.《庄子·秋水》

D.《礼记·大同》


正确答案:C

第3题: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连锁推理的方法:以前面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第4题:

下列作品中采用了抑扬兼施手法的有()。

  • A、《往事》
  • B、《五代史伶官传序》
  • C、《寡人之于国也》
  • D、《石崇与王恺争豪》
  • E、《种树郭橐驼传》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答案:C
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成语出处。应试指导:“祸起萧墙”出自《季氏将氏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日薄西山”见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第6题:

下列作品中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的作品是( )

A.《庄子·秋水》

B.李斯《谏逐客书》

C.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D.李密《陈情表》


正确答案:D
【答案】D
【解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是《陈情表》一文的显著特点,因朝廷强调“以孝治天下”,作者不能奉诏,理由是实践朝廷所提倡的孝行,这就直接将奉亲与奉诏对立起来。

第7题:

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季氏将伐颛臾》
C.《冯谖客孟尝君》
D.《秋水》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8题:

“五十步笑百步”、“周公吐脯”、“多行不义必自毙”依次出自()

A.《短歌行》、《郑伯克段于鄢》、《寡人之于国也》

B.《寡人之于国也》、《短歌行》、《郑伯克段于鄢》

C.《谏逐客书》、《寡人之于国也》、《短歌行》

D.《寡人之于国也》、《谏逐客书》、《短歌行》


参考答案:B

第9题:

下列议论文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 B、《秋水》
  • C、《五代史伶官传序》
  • D、《论毅力》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寡人之于国也》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表现在什么地方?


正确答案: 文章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幺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