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题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表现了词人“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音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这首歌的歌词。
2.引导学生回顾词的先关知识: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词的构成部分有哪些?(词牌、标题、正文、序、后记等)本词中的各部分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正确认读并解释字词:阙、琼、胜、绮。
2.请学生小声读或默读,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全词大意。
3.请学生跟着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词写于中秋,那么有哪个意象贯穿于全词中?(月)
2.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本文是作者与月的对话,那么这首词中展现了几种与月的交流方式呢?结合文本找一找。
明确:问月—望月—责月—叹月
3.继续保持小组讨论:本词中的写景和抒情与其它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词有什么区别?想想这种表达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本词上阙的写景都是基于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这与大部分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很大不同。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画面感强,相当于作者用自己的想象给读者创设出情境,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情感;通过联想虚设意象,作者写作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请学生小组讨论:本词被认为是一首怀人佳作,结合以上背景,谈谈你们有没有别的情感解读?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作业:写一段文字,描写月亮。注意月的特点,2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参考答案】
这篇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怀人主体的千古佳作。教师所播放的歌曲虽然已经不是当年的乐章,但一样有凄美惆怅的氛围。词本就是从音乐中分离出来的艺术形式,配乐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词文的情感,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做了铺垫;另外在导入环节播放一周优美切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的课堂中来。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参考答案】
首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全词的表达上的气势,使实写与虚写相互穿插渗透,共通呈献给读者一副冷艳天宫图,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可自动体会出作者想传递出的怀人不得见的心境;
其次,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也有推进的作用,在虚实结合中,作者不但发挥浪漫的想象呈现出了凄冷的天宫美景,还为读者创设了情境,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切身感受到作者想传达出的清冷、孤独之感;其次,虚设意象,也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是词文更具新鲜感,也对情感表达起到了推进作用。

第2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阕词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苏东坡

第3题: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正确答案:

第4题: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序说:“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怀子由”的词句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确答案:D

第5题:

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

  • A、把酒问青天
  • B、今夕是何年
  • C、山色有无中

正确答案:A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是怎样围绕明月抒写作者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的
(2)这首词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首词以仰望明月为线索抒情,上下片作者的思想感情各有一次起伏变化。上片写出世与入世思想的起伏变化。词人把酒问月,不知月亮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也不知道在仙界今天是哪一年,想到天上看个究竟,但是又担心天上寒冷孤寂,故还不如待在人间。仕途上的坎坷,使他产生了出世的念头,但他的内心还是眷恋着人世间的生活。下片写对人间离别之苦由遗憾到达观的过程。词人先是怨恨月亮好像故意和人作对,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变圆。因为圆月是团圆的象征,而他们兄弟却不能团聚。但词人又很快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认为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是常有之事,自古以来,难以求全。情绪由焦虑转为解脱,由痛苦转为达观。 (2)这首词一反以往词专门表现艳情的传统,在词中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上片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结论是,人间虽有烦恼,但也胜过天上的孤寂,表现作者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下片谈对悲欢离合的看法,以自然之理比喻人生之理,指出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应该以通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才能摆脱内心的烦恼。?

第7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朝哪位词人之手?


正确答案: 苏轼

第8题: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参考答案:高处不胜寒

第9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从“我欲乘风归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何含义?(3)此词如何以月贯串全篇?


正确答案: (1)苏轼因反对变法才离京到地方任职,内心有失意之感,于是产生脱离尘世、飞往月宫的想法,但积极入世的思想始终占据上风,所以认为天上不如人间仍愿留在人间。既反映思想上的矛盾又表现出克服消极情绪的积极人生态度。
(2)这是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只要彼此健康长寿,即使分离两地,能够共享月光,今后总有团圆见面的时候。
(3)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到月下起舞,然后从月下影偏西移动,想到月的阴晴圆缺,最后到月光的远照。时时处处句句不离月亮,构思缜密。

第10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果说这段话中包含了苏轼对政治的感慨,该怎样去理解?


正确答案:表现了词人“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理。朝中就如“天上宫阙”,位高近帝,仕途风险,难以预料,还不如民间自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