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通信技术

将古籍的分类最终定型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著作是()。A、《中经》B、《七录》C、《晋元帝书目》D、《隋书·经籍志》

题目

将古籍的分类最终定型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著作是()。

  • A、《中经》
  • B、《七录》
  • C、《晋元帝书目》
  • D、《隋书·经籍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是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的,它是一部()类型的书。


正确答案:丛书

第2题:

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前者是面,后者是点。前者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后者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正确答案:包罗丰富;经典第一;经、史、子、集;经学

第3题:

标志古代文献目录学定型的著作是(),由唐初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征删定。《隋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名称径改称“经史子集”。


参考答案:《隋书·经籍志》

第4题: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在原四部分类法基础上改进扩目而成的,分为()五大部类,()个大类。


正确答案:经、史、子、集、丛;52

第5题: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是如何形成的?图书按类别入“四库”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如何形成:西汉刘向父子编就的《七略》开了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随着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的各部分,其内容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为乙部,子书改为丙部,这样,按照经史子集四部顺序的编排分类已略显雏形。在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中,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图书按类别入四库何时定型:唐代。唐代编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唐朝初年设立的集贤书院,就是按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这便是“四库”名称的由来。

第6题: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中国古籍分类法依然是()、()、()、()四部。


正确答案:经;史;子;集

第8题:

《四库全书总目》使用的分类法是( )。

A.事物性质分类法
B.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C.时序法
D.四部分类法

答案:D
解析:
《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比较完善,按经、史、子、集四部编排,部下再分44类,有的类下还有小类,计66个子目。部和类前有总序和小序,子目后面附有按语,扼要说明各部、类图书的源流和立类根据。四部分类法简称“四分法”,起源于魏晋,定型于唐代。该法是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至清代,四分法日益完善,《四库全书总目》为四部分类法的典范。后来也有在四部基础上再增加“丛书”部的。

第9题:

《弟子规》有云:“列典籍,有定处”。请问中国古代图书最常用的四部分类法是什么?()

  • A、甲乙丙丁
  • B、子丑寅卯
  • C、文史哲政
  • D、经史子集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是哪四部?


正确答案:《中经》《中经新簿》《元帝四部书目》《七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