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B、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C、潜在产出本身的波动D、名义收入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题目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 B、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 C、潜在产出本身的波动
  • D、名义收入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本质上是充分就业收入本身的波动。


参考答案:对

第2题:

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参考答案: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经济周期的刺激与传播机制。刺激机制是最初的冲击,它使得一变量偏离其稳态值。传播机制包含那些使冲击效应随时间向后传递并使得对稳态的偏离持续化的因素。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刺激机制是技术冲击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对真实工资率变动做出的较大的反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较大的技术变化率的随机变动引起要素生产率的随机波动,进而引起要素价格和要素供给的变动,最终引起总产量的变动,即引起经济周期。假设一次有利的技术冲击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导致真实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引起厂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导致实际工资提高,使得劳动供给相应增加。因此,有利的技术冲击最终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产量。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表明,真实工资较小的顺周期变动是与就业的较大的顺周期变动相联系的。就业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真实工资水平下的劳动供给弹性。因此,劳动供给价格弹性必须足够大,才能使较小的真实工资变动产生较大的就业变动,引起经济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用劳动的“跨时替代”和真实利率效应来说明劳动供给价格弹性通常比较大的原因。首先,如果技术冲击是短暂的,使得当期真实工资只是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晒草要趁太阳好”,以工作替代目前的闲暇,而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工资率的微小变动能引起劳动供给较大的变动。其次,真实工资增加引起的需求增加,会增加投资,进而导致真实利率上升。真实利率的上升促使家庭在目前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在真实利率上升的条件下,通过目前劳动赚取的收入的价值相对于未来赚取的收入的价值而言是上升的。这种真实利率增加劳动供给的效应可以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的移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稳定经济波动的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对社会还是有害的。因为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当事人对主要由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产生的帕累托有效率的反应的结果。所观察的经济波动不应当被视作对产量的理想趋势轨迹的降低福利的偏离,而是一种持续变动的充分就业均衡。因此,用货币因素来解释这种不稳定就不再是恰当的了。同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任何真实效应,货币是超中性的。由于工人能够决定他们想工作多长的时间,因此观察到的失业总是自愿的。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无效(因为经济已经到了那里),而且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稳定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在动态世界里,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正如它是不可避免的一样。


第3题:

从经济周期的根源来说,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大类。那么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并简要论述。


参考答案: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例如,创新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例如,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消费理论则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等等。


第4题: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


答案:对
解析: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第5题: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

A、内生的

B、外生的

C、自发调节的

D、有规律的


标准答案:B

第6题:

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济周期被认为是实际收入围绕充分就业收入所作的波动。


参考答案:错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认为,经济周期是由技术水平对生产函数或供给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充分就业收入或自然率本身的波动。如果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是经常性的并且是随机的,那么随机游走之后的产量轨迹将表现出类似经济周期的特征。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到的收入波动是收入的自然率(趋势)的波动,而不是对充分就业收入变动趋势的偏离,即表面上像是围绕充分就业收入变动趋势的产量波动,事实上是由一系列持久的技术冲击引起的充分就业收入趋势自身的波动。

第7题:

关于经济周期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A、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B、经济周期在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波动

C、每次经济周期是相同的

D、经济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E、科斯定理作用于经济周期


标准答案:ABD

第8题: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C.潜在产出本身的波动

D.名义收入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参考答案:C

第9题:

简述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根据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和性质的不同解释,可以把新古典主义经济周期模型划分为两大类: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为此,他们从不完全信息模型出发,得出了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政策主张,并努力地证明这一命题。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第二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认为总供给冲击而不是总需求冲击是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波动的根源。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于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化(货币供给的冲击),认为温和的或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排除了货币因素作为经济波动初始根源的可能性,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技术冲击决定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能力,从而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 (2)波动的传导。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按照下列方式产生的: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因为实际工资提高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3)货币与货币中性。 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卢卡斯等学者认为经济波动是由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论述,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总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类模型都假定经济当事人对冲击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无论经济遭受什么样的冲击,经济当事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中筛选信号,正是由于经济当事人分辨出信号的能力是不完全的,才导致经济波动;但是,经济当事人从中筛选出信号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会从失误中总结教训,来改进信号筛选,所以,经济波动总是向 经济增长路径收敛,对自然率的偏离不可能累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而前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技术冲击或供给冲击。

第10题:

二战后经济周期的新理论有()

  • A、货币周期理论
  • B、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C、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D、政治周期理论
  • E、制度经济理论

正确答案:A,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