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试评述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题目

试评述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人物:伊扎德
观点
情绪与人格系统: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组成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情绪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系统与功能:
①情绪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②表情行为由大脑皮层中决定种系发展的那些古老皮层调节,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
③情感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并接受认知系统的调节。情绪体验是情绪系统与人格的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对形成系统间的稳定和特定的联接有重要作用。
④总之,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情绪激活与调节:包括四个基本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评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


参考答案:

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毛利息中既包括纯利息,又包含风险保险金和管理报酬。而作为资本的报酬的利息则是纯利息。
马歇尔利息论的错误主要在于:
(1)它完全脱离了劳动和生产的作用来谈利息,这种观点还不如某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来得正确。
(2)它只是被强调为心理因素的补偿和报酬。这显然是片面性的。
(3)这种观点掩盖了利息的真正起源。


第2题:

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

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答案: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朗格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他们的理论被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第3题:

强调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在情绪产生中作用的情绪理论是()

A.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

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D.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参考答案:C

第4题:

汤姆金森和拉扎勒斯提出了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简要评述詹姆斯—兰格关于情绪产生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时,片面地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作用,他们也没有看到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的调节作用,从而否认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虽然很重要,但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6题:

简述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答案:
解析: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7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第8题:

试评述对待反致的理论上的不同观点。


参考答案:

对于在国际私法中是否应采用反致制度,理论上颇有争论。持反对意见者主要有以下理由:
(1)采用反致显然违背了本国冲突法的宗旨,反致与国际私法的真正性质相抵触。因为既然本国冲突法已指定某一涉外民事关系应由外国法调整,就表明该法律关系与该外国有更密切的联系,如果接受反致有违本国冲突法的初衷。
(2)采用反致有损内国的立法权。因为承认反致就是将法律冲突的解决交由外国冲突法决定,等于是放弃了本国对涉外民事关系加以调整的立法权。
(3)采用反致于实际不便。因为反致会大大增加法官和当事人证明或调查外国法的任务。
(4)采用反致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所有国家都接受反致,会出现相互指定法律而循环不已的“乒乓球游戏”,使准据法无法得到确定,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而赞成反致的学者则认为:
(1)采用反致可以维护外国法律的完整性。外国冲突法与实体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只考虑适用其实体法的规定,忽视其相关的冲突法规定,有时会产生曲解该外国法宗旨的结果。
(2)接受反致无损于本国主权,反而可扩大内国法的适用。因为除转致外,反致和间接反致最后都将导致本国实体法的适用。
(3)采用反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际私法所追求的判决结果一致的目标。
(4)采用反致可得到更合理的判决结果。反致可增加法律选择的灵活性,达到适用“较好的法律”的目的。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有利弊,应在具体实践中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反致,不可一概而论。


第9题:

评述情绪的几种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一)詹姆斯—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
心理学上最早对情绪提出系统理论解释者,是19世纪末美国先驱心理学家詹姆斯。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了与詹姆斯类似的情绪理论。后来合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1.詹姆斯(James,1884)认为:人们觉得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发怒是因为人们打人;害怕是因为人们发抖。而并不是因为人们难过、发怒或害怕,所以才哭、打人或发抖。没有随着知觉的生理状态,则知觉便纯粹是认知性的,是苍白无彩色的,缺少情绪温度的。在詹姆斯看来,情绪就是对外周机体变化的觉知。
2.兰格(Lange,1885)认为,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的原因。他认为,随意神经支配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就产生愉快,而随意神经支配减弱,血管收缩和气管肌肉痉挛的结果,就产生恐惧。与詹姆斯看重骨骼肌肉系统的活动不同,兰格看重的是血液及内脏系统的变化。
3.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因为这一理论起码有三方面的含义需要实验证明:
(1)如果对外周生理反应的知觉就是情绪,那么每一种情绪都应有不同的生理唤醒模式。对于这方面,西方心理学家曾做过许多实验,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2)如果对外周生理反应的知觉就是情绪,那么剥夺身体的外周生理反馈就不应该体验到情绪。实验表明,没有外周的生理反应的广泛反馈,情绪照样出现,但反馈量与情绪强度密切相关。
(3)如果对外周生理反应的知觉就是情绪,那么倘若有人有意识地控制外周生理反应的出现,则与这种反应相联系的情绪也应该出现。关于面部反馈(facialfeedback)的研究对这一问题作了某种回答。但是,面部表情总是和以往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的,这些结果很可能是通过记忆的激活来唤醒与此表情相联系的情绪的。
(二)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最先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批评的是坎农(Cannon,1927)及其弟子巴德(P.Bard),他们的有关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他们认为:
1.内脏是相对不敏感的器官,其反馈很差,仅依靠内部器官的反馈我们不可能区分所体验到的多种情绪;
2.在非常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相同的内脏变化;
3.人为地引起某种强烈情绪的典型内脏变化,并不产生相应的情绪;
4.内脏变化太慢,因此不能成为情绪体验的来源,因为情绪变化毕竟是爆发性的;
5.使内脏完全脱离中枢神经系统并不改变情绪行为。
坎农—巴德理论强调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对将情绪的外周性研究推向中枢机制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三)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绪归因论认为,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因此,认知解释起两次作用:第一次是当人知觉到导致内脏反应的情境时,第二次是当人接受到这些反应的反馈时把它标记为一种特定的情绪。
(四)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提出的,后又为拉扎鲁斯(R.S.Lazarus)进一步扩展。该理论也称认知—评估理论、情绪评估—兴奋学说,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
1.阿诺德(Arnold,1950)认为,人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评价着遇到的任何事物,情绪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喜欢)的东西或离开评价为坏(不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倾向。
2.拉扎鲁斯(Lazarus,1968)进一步把阿诺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的反馈、对活动后果的知觉等成分。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既承认情绪的生物因素,具有进化适应的价值,也承认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而这一切又随时发生在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评价中。这种理论把现象学的研究、认知理论和情绪生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考虑,这是较为合理的,有助于推进情绪及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

第10题:

试评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1、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认为,主动权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在银行手中。着重于资产管理,对实现银行盈利、流动、安全三原则的协调才会行之有效。其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即认为,银行以确实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进行贷款,可以按期收回贷款。然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商品交易为根据的票据,由于资本回流顺畅也能到期偿还;危机时期,纵使是有商品交易为根据的票据,由于商品滞销也难保能够如期偿还。实践证明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这是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可转换性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是在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证券顺利转让以达到保持流动性的预期目的。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贷款需求的猛增,并且资金需求多样化。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
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显然也有缺陷。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尤其是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这就会损害银行的流动性。
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要求。因此,迫使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
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广大,流动性就有保证。而且,负债业务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则将提高。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即可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这就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
负债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1)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一般通过借款融进资金必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
(2)增加了经营风险,因为借款主要借助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3)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因为往往使银行忽视自身资本的补充。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则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于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现象的发生。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协调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并重管理、综合性管理。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及作对应分析,围绕所谓缺口或差距,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