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塑料制品的总体尺寸主要受到塑料()的限制。

题目

塑料制品的总体尺寸主要受到塑料()的限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塑料制品生产的完整工序为:______________。( )

A. 塑料原料→机械加工→成型→(预处理)→修饰→装配→塑料制品

B. 塑料原料→机械加工→(预处理)→成型→修饰→装配→塑料制品

C. 塑料原料→(预处理)→成型→机械加工→修饰→装配→塑料制品

D. 塑料原料→(成型→修饰→装配→塑料制品


正确答案:C

第2题:

塑料制品尺寸精度是指所获得的塑料制品与塑料制品图中尺寸的符合程度。

A

B



第3题:

车站装修均采用难燃型,严格限制塑料制品使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对()的塑料制品来说,()对制品的尺寸精度影响最大。


正确答案:小尺寸;模具制造误差

第5题:

我国塑料制品主要类别有()

  • A、塑料编织袋
  • B、塑料周转箱
  • C、盖塑料
  • D、塑料打包带
  • E、泡沫塑料

正确答案:A,B,C,D,E

第6题:

面试热点:环保领域又一重大举措,塑料垃圾可能迎刃而解?

背景资料:

新版“限塑令”于1月19日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总体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产生、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意见提出,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热点试题: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相对于2007年颁布的旧版限塑令,新版总体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产生、销售和使用。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1.分析政策的目的及意义

(1)旧版的限塑令于2007年发布,自2008年6月起开始实施,但此一时、彼一时,十几年来国内市场如飞猛进,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迅速成为了塑料包装制品的“高危领域”,一次性塑料包装在此领域泛滥,旧版限塑令“鞭长莫及”;

(2)旧版限塑令自实施至今已有12年多,实施之初管控严厉,效果显著。但之后日趋松弛,塑料袋消费成本占消费比重日渐降低,各地塑料包装制品纷纷反弹,旧版限塑令的管控效力也日渐消耗殆尽;

(3)日常塑料袋多出现于农贸市场、小餐馆、小商店,此类商铺使用超薄塑料袋现象非常普遍,且在监管层面往往难度较大,两相对比,旧版限塑令无法有效约束,沦为“尴尬”;

(4)新版限塑令在时间和路线方面有了明确规定,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这也是实现新版限塑令落到实处、起到实效的保障。

2.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1)替代品缺乏是新版限塑令落实一大苦难。当前市场上缺乏塑料包装袋的有效替代品,且成本较高,无论是消费者或是商家,都不愿承担高成本的消费,新版限塑令在推进层面可能会遇到抵触。

(2)小于0.025毫米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往往较为隐蔽,新版限塑令在监管层面的难度并不会比旧版限塑令更为乐观。

3.提出解决对策

(1)一方面有赖于配套制度和支持政策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要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将塑料污染纳入法律法规的管理范围,对新型环保替代品的相关企业予以实际支持,制定塑料制品企业管理和评价标准,在落实层面更应严管严控。

(2)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在使用环节,号召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包装,如使用快递的可回收包装盒,日常出行购物自备购物袋等。新版限塑令的落实,以至于环保意识的建立,都需要久久为功。

第7题:

塑料制品中的镶入嵌件的目的提高制品局部的()、()、()、()、(),或是增加制品尺寸及形状的稳定性,或者是为了降低塑料的消耗。


正确答案:强度;硬度;耐磨性;导电性;导磁性

第8题:

通用挂具外形尺寸主要受到镀槽尺寸的限制。()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塑料制品尺寸精度较高的部位,要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与金属零件相比,塑料制品的尺寸精度较低,简述在成型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塑件的尺寸精度?


正确答案: 1)模具的加工制造误差。
2)成型过程中收缩率的波动。
3)模具的磨损造成模具尺寸的变化。
4)活动配合间隙的变化。
5)塑件的脱模斜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