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

生物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都要(),即每对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题目

生物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都要(),即每对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假设某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后期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正常卵细胞的几率是()。

A.0
B.1/2
C.1/3
D.1/4

答案:A
解析: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极体分裂形成两个极体。所以若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无法产生正常卵细胞。

第2题:

对于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色觉正常的男孩,其双亲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①色盲的母亲和正常的父亲 ②色盲的父亲和正常的母亲(不携带色盲基因)则以上两种情况中,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于什么之中()

A精子,精子

B精子,卵细胞

C卵细胞,卵细胞

D精子,精子或卵细胞


D

第3题:

大多数三体综合征的发生与母龄呈正相关,即随着母亲年龄增大卵巢开始退化, 从而导致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

A、高发染色体不分离之故

B、父亲高发染色体不分离之故

C、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D、将有丝分裂变为无丝分裂


参考答案:A

第4题:

现有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男孩。①若男孩色觉正常,其母色盲,其父正常;②若男孩色觉正常,其父色盲,其母正常;③若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色盲。则①②③中此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在什么生殖细胞中()

  • A、精子、卵细胞、不确定
  • B、精子、不确定、卵细胞
  • C、卵细胞、精子、不确定
  • D、精子、不确定、精子

正确答案:B

第5题:

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6对
  • B、12对
  • C、24对
  • D、12条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下列有关人类性别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所含性染色体来说,卵细胞只有一种而精子则有两种
B.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男孩
C.发育成男孩还是女孩是由卵细胞和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D.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发育成女孩

答案:B
解析: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女性染色体组成为22对+XX或44条+XX,男性为22对+XY或44条+XY。故从所含性染色体来说,卵细胞只有一种(X)而精子有两种(X或Y)。Y染色体只能来A父亲的精子,故只有B项说法错误。

第7题:

人的卵细胞比精子大得多,这是因为()

A卵细胞含有更多的染色体

B形成合子时卵细胞起主导作用

C卵细胞为受精卵的发育贮存着营养物质

D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遗传物质


C

第8题:



教师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设疑:什么是受精作用?
(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请学生看教材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尝试描述。
(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教师播放受精作用的Flash动画,让学生清晰认识受精作用的整个过程。
2.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了什么变化?进行小组讨论。
(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3.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呢?
(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的,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讲述: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了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
总结:用图解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4.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通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对于生物个体而言,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又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所以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
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
(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环境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讲述:此外,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提问巩固,小结作业
1.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画一画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第9题:

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 A、精子细胞的核染色质浓缩
  • B、精子细胞的线粒体形成顶体
  • C、精子细胞进行细胞分裂
  • D、精子细胞的染色体复制
  • E、精子细胞增殖为精母细胞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以下是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时做过的一些实验。根据实验分析回答: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有具有了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24条染色体,按形态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立即想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他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由此假说()。萨顿所应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正确答案:12,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