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代替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过程。

题目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代替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桓玄诏令:东晋末年,豪族桓玄把持朝政,代晋自立,国号楚,公元404年,颁令停止使用简牍,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至此,纸最终完全取代了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变化意义:造纸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笔、墨等其它书写材料的改进,使我国古老的制笔、制墨工艺不断革新,进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东晋以后,我国书法及文具制造工艺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传统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八议”入律。“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富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表现出封建法律特权思想的鲜明特征。“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动”(有大功勋的人)、“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自营魏以后,“八议”遂成为历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2)“富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制度的形成,表明封建特权法的进一步发展。
(3)“准五服以制罪”的确立。《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用的原则。它规定,在刑法适用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的确立,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影响广远,壹至明清。
(4)“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所谓“重罪十条”,是指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把它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并强调“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是儒家“三纲”精神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

第2题:

我国在使用植物纤维纸之前,长期以简和帛为主要书写材料。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与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1)是信众极多。于阗国老百姓才几万人,而和尚就有万人之多。一个瞿摩大寺,有和尚30000,就餐时,需击鼓集合。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
(2)是佛像雕技高超,寺塔华丽。如于阗佛像雕塑技艺绝伦,有的飞金神像高达十多丈;百姓之家,门前都修小佛塔,小的也有三丈多高,在上面建有僧房,以供云旅四方的僧人居住。
(3)佛事活动频繁。各国僧众天天烯香念经,月月道扬,年年举行盛大的佛会。
(4)是高僧辈出,西域与中原相互影响。西域的佛教热潮迅速东传,内地成千上万的僧人西行取经,“丝绸之路”上,僧迹不绝。曹魏时的朱士行、西晋的竺法护、僧建,后秦的法显、智猛,刘宋的昙无竭,北魏的惠生和宋云等等是西行僧人的代表。他们为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西域高僧到中原说法、译经者也不少。有被后赵皇帝宠信而称为大和尚的佛图澄;尤其是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龟兹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第4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戎服装包括()

  • A、筩袖铠
  • B、裲裆铠
  • C、纸甲
  • D、明光铠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不是在()。

  • A、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魏晋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 )
①法显赴印度取经②纸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③一年养八辈蚕④海外贸易远至阿拉伯地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远的海外贺易只抵达天竺和波斯,并未到达阿拉伯地区。另外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纸的成本降低了,质量提高了,所以代替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

第7题:

理学发展成为哲学形态的理学是在()。

  • A、魏晋时期
  • B、南北朝时期
  • C、隋唐时期
  • D、宋明时期

正确答案:D

第8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墓葬的各期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A.第一期,东汉末至吴初(3世纪初——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单室砖墓。前后室砖墓,大多为规模较大的大型墓,一般都有前后室。前室平面多近方形,有的在左右附有耳室,墓门之前筑有较短的甬道,甬道之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券顶。全长6-9米。这一时期墓葬与东汉时期墓葬差异不大,表明在孙吴初期东汉旧制没有较大的改变。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青瓷器数量较少,器类主要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炉和五连罐式谷仓、蚕茧形胡子;另有漆器、铜器和铁兵器。还多随葬砖等之地的买地券、名刺木简、木方和五铢钱。单室砖墓,以长方形券顶砖墓较多,墓前设甬道。这类墓大多为中型墓。随葬品与前后室墓类似。
B.第二期,吴中期至东晋初(3世纪中叶——4世纪初)这一时期墓葬的地方特征显著。墓葬与第一期相似,可分为前后室墓、单室墓。前后室墓,多为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的穹隆顶,有的墓室两壁向外砌出弧线,墓壁有的设有灯台或砌出灯龛,墓室之内出现了排水沟、砖棺床和砖塌。东吴中晚期的前后室墓葬,虽然形制上仍然继承了东吴早期的形制,但随葬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较多地使用青瓷器皿和青瓷质的模型器。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现了反映佛教信仰的遗物,如有些俑的额部出现了类似佛的“白亳相”的装饰,谷仓罐上贴塑佛像,随葬装饰佛像的带扣,甚至还出现了独立的陶制佛像。
单室砖墓,多为中型墓葬。一般前附甬道,墓室呈长方形,券顶。甬道一般位于墓室前端正中,也有一些甬道偏于一侧,个别的还带有耳室。有的墓葬带有斜坡状墓道。一般墓砖上模印有花纹,主要有钱纹、米格纹、人面纹等。也有的模印年号。这一时期的小型墓较前一阶段变化不大,新出现了甬道偏置一侧的做法,随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的瓷器,如罐、碗之类。随葬品中青瓷的数量、种类增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
C.第三期,东晋至刘宋(4世纪初——5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南京发现多处南迁大族的墓群,多为大中型墓。墓壁有的砌灯龛、直棂窗。壁砖多有纪年铭,纹饰逐渐复杂。大约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墓壁出现拼砌较大面积的七贤、荣启期等人物砖画。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前后室砖墓,这种形制是对前期墓葬形制的继承。长方形单室砖墓,结构简单,规模较小,顶部为券顶。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这类墓葬之中,形制多样,既有甬道位于墓室正中的凸字形墓葬,也有甬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葬。同时还出现了新流行的形制,主要有墓室接近方形的单室砖墓和甬道加长的单室砖墓。吕字形砖墓,即在甬道前端砌筑出类似小室的双室墓。随葬品减少,罐、壶、瓶类向瘦高发展,以凭几为中心的蹋上用具逐渐成组。
D.第四期,齐、梁、陈三朝(5世纪中叶——6世纪)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长方形砖室墓、“吕”字形墓、竖穴土坑墓等几种,墓葬形制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滑石器等。在一些墓中还发现祭台。


第9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有所进步,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①吴培育出八辈之蚕,蜀盛产蜀锦②发明和推广灌钢法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③我国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天然气④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纸张成为我国主要书写工具而普遍使用的时期是在()。

  • A、西汉
  • B、东汉
  • C、魏晋
  • D、三国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