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

简述黄册的编造。

题目

简述黄册的编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一一百一十户为里”“每里编一册”。具体编造办法为:有主管部门制定格式,各户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填写交甲首,甲首汇十户交里长,里长汇总交县。可知,明代黄册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管理户籍和赋役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编制以及上报办法与历代有类似的地方,但比历代更为严密、完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朝每10年更换一次的户口册叫(  )

A.《鱼鳞图册》
B.《赋役图册》
C.《鱼鳞黄册》
D.《赋役黄册》

答案:D
解析:
《赋役黄册》是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洪武年间在全国建制黄册。方法是实行里甲之制。《鱼鳞图册》是明朝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可状况,而制定的田亩清册。因此,正确答案是D。

第2题:

简述宣传册的特点、意义和内容。


正确答案: 特点:
①要向公众介绍能反映组织机构全貌的资料
②注重潜在、持久的影响,不强调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③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讲求文化艺术品味
④形式多样,用途广泛
意义:
①宣传册使用标志着组织机构开始告别封闭的生存模式,步入开放式的运营轨道
②“温和的竞争”更经得起品味
③使组织形象的宣传多了一个直观的媒介,使原来比较模糊的组织形象逐步清晰
内容:由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组合而成

第3题:

明代控制军士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是()。

A.军册

B.贴黄

C.黄册

D.鱼鳞图册


参考答案:A

第4题:

请简述明代鱼鳞册和赋役黄册产生的背景、包含的内容。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朝官田输租,民田输税。但在元末战争后,户籍及田土册籍多已丧失,或已混乱,不能作为征收租税和徭役的依据。为了改变赋役不均及诡寄田产、逃避徭役的状况,首先进行了田籍与户籍的整理。在整理田籍与户籍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系征收赋役的册籍。
内容:赋役黄册以里为单位,按丁粮多寡为序,十年为一周期,称“排年”。并于册籍的首页绘制户口、税粮的总数图表。赋役黄册由有关部门十年更换一次,根据丁粮增减变化的情况而重新排列顺序。赋役黄册一式四份,一份交户部,一份交布政司,一份交府,一分交县。交户部的那一份,册籍封面为黄纸,所以称赋役黄册。明太祖即位后,曾派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核实浙西田亩、赋税;又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以除诡避赋役之弊。测量田亩的面积,画出田地形状,依次编号,注明田主的姓名、数量,编类成册。由于册中地图形状如鱼鳞,故叫鱼鳞图册。

第5题:

明代控制军士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是()。

  • A、军册
  • B、贴黄
  • C、黄册
  • D、鱼鳞图册

正确答案:A

第6题:

简述宣传页和宣传册的编写原则。


正确答案: ①宣传页和宣传册要以本组织机构的公共关系目标为依据,确定一个宣传主题。
②完整地掌握组织机构的基本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③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急功近利、夸大事实和自我吹嘘。

第7题:

明代独具特色的专用文种有:()

  • A、奏折
  • B、黄册
  • C、鱼鳞图册
  • D、军册

正确答案:B,C,D

第8题:

简述黄册库的管理。


参考答案:

(1)人员配置:由于黄册的重要性质,后湖黄册库由明王朝中央直接领导,在洪武年间初建时,由户部恃郎兼管,后由南京通政使司户科给事中、户部清吏司主事主管。人员杂役共二百余人,大造黄册库之年,咽其中包括要抽调国,还要向全国抽调管理人员。
(2)管理制度:
①用纸规格:黄册要求长宽各—尺二寸的厚实绵纸。抄写规格要按照题本的行距书写,不许徐、抹、挖、补和浮贴。装订必须用粗棉白线。使用的浆糊要加松木或矾末,以免虫蛀。
②晾晒制度:黄册库内有严格的定期晾晒制度,当时规定:每年四至十月七个月为晾册时间,十一月至来年二月天冷风急,黄册易损坏,三月不仅有“飞絮”,而是梅雨时节,空气潮湿不宜晾晒。
③放置制度:是按编造年代和所属地域存放,库房和架阁都统一编号,每库放置人木架四座,每座三层,册架一律不用竹制,一定要用木制架阁。
④查阅限制:只准查阅与其职守有关部分,不准代查代抄。
⑤保密制度:黄册库戒备森严,湖内专有军队看守巡逻,湖外每五十米或七十米设一铺台(岗哨),不准工作人员与外界来往,开船开库均有定时,每旬一、六两天才开船运送往来人员和补充岛上给养,过河船只平时加以重锁,钥匙由南京宫内太监掌管。库内不许用火。


第9题:

简述黄册库的建筑特点与规模。


正确答案: (1)后湖黄册的库房是东西相向的,并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这是为适应湖上空气湿度大的特点的而设计的。
(2)整座库房座落在湖中岛屿上,既有利于防火,又便于防卫。

第10题:

赋税黄册


正确答案:洪武十四年,明朝政府在洪武三年制定的户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户籍调查,在各地编制了赋役黄册。二十四年准奏攒造赋役黄册格式。黄册以户为主,详细登录各户人丁、事产及其变动的情况,每隔十年要重新编造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