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

简述唐末农民战争的背景和特点。

题目

简述唐末农民战争的背景和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
1、唐朝后期严重的土地兼并。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民“竭泽而渔”。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依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4、唐朝廷尤其对食盐实行垄断,任意抬高盐价,许多贫民被迫淡食。私盐贩与朝廷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出现许多武装贩盐集团,他们有组织,有武装斗争经验,以王仙芝、黄巢为代表的盐贩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特点:
1、时间长,规模大。唐末农民战争历时十年,席卷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陕西等十二省区,横扫半个中国。
2、沉重打击了腐朽势力。黄巢军大杀贵族官吏,隋唐以来为世家大族所看重的谱牒之书在战火中大部毁失,从而对魏晋以来支配政治和社会的门阀世族制度以毁灭性的摧毁,这对五代、宋以后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面对唐末的社会矛盾,在经济上,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均平”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剥削的新的认识和主张。
4、流动作战。由于领导人的身份经历,黄巢起义军长于流动作战,其作战路线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机动灵活。面对唐廷在江北、中原集结大军的形势,黄巢采取流动作战方式,领兵渡江,向唐军力量薄弱的江南进军.先后攻下了江西、浙江许多州县。又进军岭南。岭南疫病流行,黄巢再次北上。最终占领洛阳,打进长安。
但起义的失败也留下了教训:
1、流动作战在一定时期是必要和合理的,但起义军始终未在占领地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必然使自己陷入无后方和无后勤保障的流寇境地。
2、在占领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留下后患。3、起义队伍中混进了不少投机分子和野心家,起义军领导不力,将领动摇、妥协、叛变,不断挫伤了起义军的战斗力,最终导致失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宦官专权

答案:A
解析: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发动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

第2题:

简述拜伦《唐•璜》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辛辣的讽刺、浓郁的浪漫主义为主夹着现实主义的描绘,兼叙兼议,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语言明白晓畅,广采口语词汇、格律上借鉴意大利滑稽史诗“八行三韵体”。

第3题:

唐末农民战争和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A.宦官专权

B.外戚乱政

C.军阀割据混战

D.士族庶族地主争权


参考答案:A

第4题:

唐末农民战争和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 A、宦官专权
  • B、外戚乱政
  • C、军阀割据混战
  • D、士族庶族地主争权

正确答案:A

第5题:

简述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皇帝荒废朝政,国家机构瘫痪,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土地高度集中令大批农民破产。明政府又因军费等原因面临财政危机,遂以用兵为由向民间加派三饷,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社会矛盾激化。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加上天灾频繁,更使得民不聊生,农民战争爆发。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起义军转战大河南北。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繁重的弊端,李自成提出了“贵贱均田”、“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社会矛盾激化的总根源,直接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有机结合起来。各家起义军首领会聚荥阳,把分散作战变为协同作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一个创举,在战略战术和军事组织上也有很多创造,组织严密。
这次农民战争所以最终失败,主要有下列四个原因:第一,由于清军入关,满、汉地主阶级逐渐结合起来,整个国内形势起了不利于农民军的变化。第二,农民军、特别是张献忠的农民军流寇主义作风严重,不重视根据地和政权建设。第三,农民军李自成部的主要将领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进北京后,无组织,无纪律,生活腐败。李自成、张献忠死后,农民军内部不能团结,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第四,农民军在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一些错误。大顺政权在北京对降官、降将和顽固抵抗的官员不加区别地追赃比饷,不利于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维护局势的稳定。

第6题:

封建农民起义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是在( )

A.秦末农民起义
B.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C.隋末农民战争
D.唐末农民战争

答案:D
解析:
对于古代农民起义的综合考查。唐末农民军领袖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提出平均的斗争目标。这是农民起义军第一次提出平均的思想。

第7题:

论述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唐末人民生活的困苦。唐代后期,江南的社会经济虽有某些发展,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对人民的压榨不断,人民无法生活,只有起来反抗地主阶级及其政府。859年,裘甫领导浙东农民起义;868年,庞勋领导桂林戍卒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领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冲天大将军为号召,反映义军具有模糊的平均、平等要求,标志农民起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义军在斗争中注意分化敌人,避实就虚,运用流动战术,在前后十年间,经过十二个省,行程两万余里。这是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唐末农民战争基本上瓦解了唐政府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大地主庄田经济,扫荡了门阀残余,使残存的士族门阀“丧亡且尽”。土地集中和农民逃亡的问题因而缓和,自耕农增多,佃客的身份地位稍有改变。这就为五代、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8题: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有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徭役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第9题:

简述隋末农民战争首先爆发于山东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山东地区是征伐高丽的供应基地,承担着繁重的兵役与转输任务。
根据王篯先生的研究认为:反隋的义军之所以在山东爆发,首先是因为山东地区是征伐高丽的供应基地,这里的人民除应征充当士兵外,还担负着最为繁重的运输粮草的任务。隋炀帝征高丽用兵100万,转输的民夫,也当在100万以上。这些民工大多是山东地区的农民。
(2)山东地区遭遇罕见的水灾。
其次,就在炀帝准备进攻高丽的时候,黄河下游地区遭遇了极为罕见的严重水灾。《隋书·炀帝纪》云:“(大业七年)秋,大水,山东、河南漂没三十余郡,民相卖为奴婢。”总之,这是一次遍及山东全境的大水灾。在这样深重的灾难下,政府非但不慰问灾情,反而向他们征兵、征物,所以他们再也无法存活下去了,只能起兵造反了。例如山东人孙安祖,家里被水漂了,妻子、孩子都饿死了,他自己还被选为“征辽的战士”。按照府兵制的规定,府兵需要自带衣粮,孙安祖出不起这笔钱,便请求县令免去他的兵役,结果被鞭打了一顿,后来被迫起义反隋了。

第10题:

唐末王仙芝、黄巢大起义之前的两次反唐起义()和庞勋起义,揭开了唐末大起义的序幕。


正确答案:裘甫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