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述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经济嬗变的表现。

题目

简述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经济嬗变的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蜕变过程,并举例阐明正在书体蜕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正确答案: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正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景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老练的隶书是正在笔画的波挑老练和掠笔的组成。正在解散隶书结构疏松的同时,组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是正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组成,最早孕育发生于篆书的草写卖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偏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正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该卖孕育发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组成了行书的特。

第2题:

论述有民国初年时期新闻的职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政党性报看的衰落和新闻报道的加强,中国政论性报刊的中断和名记者的出现,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地位不断上升,通信的大力发展。

第3题: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1)表现
①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载,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多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
②政党报刊泛滥。当时的两个大党,即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为了争占国会席位,都争相创办报刊来为自己作宣传。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系的报纸遍布于各大城市。在上海有《民立报》、《天铎报》、《大陆报》、《太平洋报》、《民国西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等;在北京有《国风日报》、《亚东新报》;在天津有《民意报》、《国风报》等。其他一些省市也有该系统的报纸。这些报纸拥护共和,反对专制,对袁世凯、黎元洪进行过抵制和斗争,表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和革命上的不彻底性,这些报纸革命的调子越来越低,甚至泯灭敌我,自相矛盾。共和党——进步党系统的报刊也遍布各地。两党对国内外一切事务的主张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因而两党报刊也互相攻击,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民军等等,其中显然也有原则性的政治斗争。不过,两党报纸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争夺概略的斗争,是为本党在谇和政府中获得更多的席位和更大的权力而进行的斗争。此外,还有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③除政党报刊外,还有一些其他各类的报纸。有政权机构的机关报;有政党的机关报;有民国新贵资产阶级政客出资创办的为自己作鼓吹的报纸;有知识分子为发表自己的主张而创办的报纸;有“专对女界立言”,争取妇女参政的报纸;还有一些是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创办的纯商业报纸。此外,新闻通讯社在这里也有较大的发展。
(2)原因
①“暂行报律”事件和《临时约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订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为
(一)出版报刊必须发行登记手续;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是这引起了上海报界和章太炎的反对。其主要论点是:立法权在国会,内务部无权制定法律;民国始造,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孙中山知道此事后,政令撤消《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新生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章太炎的文章意气用事,想借机反对孙中山和临时政府,更是错误。也有人是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版,反对任何报律。这表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这样,他们就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约束,这就为敌人(主要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②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3月17日,孙中山应上海日报公会之请,下令交通部核减新闻邮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交通部接到孙中山的命令后,拟决“报界之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分之一”。3月27日,孙中山批准了交通部所拟酌减报界邮电费办法,并要求交通部“仰即令行所属知照”,并同时致电袁世凯转饬北京邮电总局知照。
③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

第4题:

简述北京政府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嬗变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园地主经济的迅速衰落;
第二,富农经济的微弱发展;
第三,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四,农垦公司的发展和农业机器的使用。

第5题:

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正确答案: (1)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是隋文帝在位时期积累的财富所致。所以隋代的繁荣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有密切的关系。从隋文帝的执政风格来看,有如下特点:1、躬行节俭。2、对贪官的惩治力度大。3、勤于政务。
(2)繁荣的表现:
隋代的“国富”历来被历史学家所艳称,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所说,“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钱穆也称:“自汉以来,人口之繁衍,府库之丰实,莫如隋。”他提出了两个指标,一个是人口,一个是库存。
1)户口的大幅度增加:
隋平陈后,全国有户410万,人口3000万。到大业二年,有户890万,口4601万。在26年的时间内,户数翻了一番多,人口增加了1600万。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甚至超过了唐玄宗统治的开元盛世,直到天宝年间,才勉强超过隋朝。土地的大量垦辟。
2)府库丰实:
隋代的富足,突出表现在府库丰实上。隋代仓库的丰盈,为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仓库都装满了,新交的租税无处存放,就放在走廊上。”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直到唐朝贞观十一年,还在用隋代仓库里面积储的财富。

第6题: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正确答案: 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问题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成因:政治原因。在“人多热情高,干劲大”口号的鼓舞下,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1953—1957年,1963—1973年两次生育高峰,为我国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影响: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解决办法: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强化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矛盾。

第7题:

简述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


正确答案: 民国初年,顺德经济空前繁荣,但是,工人待遇恶劣,1912年和1921年,先后爆发两次数千人规模的工人大罢工;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驻军对顺德大肆搜刮甚至烧杀抢掠;土豪劣绅组织私人武装民团、商团等不断扩大,横行乡里,残害群众;政局动荡,匪患遽起,一面与土豪和反动政府勾结残杀进步人士,一面大肆劫掠,1927年,土匪炸毁了客轮万顺号,造成160旅客惨死。同时,旱灾、水灾、瘟疫和台风不断,农民生活困苦。

第8题:

简述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
教育宗旨上:“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

第9题: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1)农业生产:商代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蚌器,青铜农具数量不多。常见的耕作方式是合力并耕,集体协作。农作物种类甚多,主要有黍、稷、麦、稻等,且产量甚多。商代的经济作物也很丰富,既种植蔬菜,又栽培果树,蚕丝业的历史更为悠久。
(2)畜牧与狩猎:当时饲养的家畜,卜辞所见六畜俱全。商王敬奉鬼神用六畜作祭品,一次多达四五百头,甚至上千头。狩猎在商代既是营生的辅助手段,又是商王、贵族们游娱的主要活动。猎获的野兽主要有象、虎、鹿、兕等。狩猎方法有车攻、犬逐、矢射、陷阱、布网、焚山等。
(3)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到商后期达到高峰。青铜器种类繁多,有农具、手工工具、兵器、礼器、生活用具、乐器、车马器和装饰器等。商代铜器的精品出土很多,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即为典型代表之一。制陶业也是商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灰陶代替了红、褐、黑陶而成为主要陶系。引人瞩目的是出现了釉陶(原始瓷器),把我国发明瓷器的历史至少提前到3000多年的早商时代。此外,骨器、玉器、丝织业、建筑业、漆器制作业等也有许多突出成就。
(4)商业与交通:商代的商业活动除了民间交易外,主要是为贵族服务的贵族商业。在早商、晚商遗址中都发现了用贝随葬的现象,除海贝、玉贝外,也有青铜贝。甲骨文、金文都有贝字。商末铜器铭文有“赐贝”、“赏贝”的记载,以朋为单位,最多赐贝30朋。这反映当时贝已起到货币的作用。商代的交通包括水路、陆路两种。水上交通工具是船,陆路交通使用车。

第10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