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简述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

题目

简述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积年流行病害属于()。

  • A、多循环病害
  • B、单循环病害
  • C、循环病害
  • D、一年流行病害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举例说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


正确答案: (1)举例:略
(2)流行特点:除初侵染外,还有若干次再侵染,生长季节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易造成当年流行。
(3)防治策略:以减少再侵染次数,降低流行速度为主。

第3题:

小麦赤霉病病害循环的类型为()

a、多循环病害

b、单循环病害

c、只有初侵染

d、积年流行病害


参考答案:a

第4题: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第5题:

关于多循环病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长
  • B、多循环病害为局部病害,潜育期短
  • C、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短
  • D、多循环病害为局部病害,潜育期长

正确答案:B

第6题:

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在流行学方面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第7题:

关于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长
  • B、多循环病害多为局部病害,潜育期短
  • C、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为系统性病害,潜育期短
  • D、单循环病害利用消灭侵染来源可达防治病害的目的

正确答案:C

第8题: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参考答案:对

第9题:

简述单循环病害流行特点。


正确答案: 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
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第10题:

试举例比较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星穗病、小麦线虫病、水麦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小麦散黑穗病病穗率每年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病穗率仅为0.1%,则第四年病穗率将达到30%左右,造成严重减产。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m2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其四周约1000m2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但是,由于各年气象条件或其它条件的变化,不同年份流行程度波动很大,相邻的两年流行程度无相关性,第一年大流行,第二年可能发病轻微。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的流行特点不同,防治策略也不相同。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清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很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的逐年积累。防治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