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林木病理学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包括哪些方面?不同的病原物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题目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包括哪些方面?不同的病原物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正确答案:毒素

第2题: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病原物对寄主的影响和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病原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就遭破坏,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份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和植物生长素等物质,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植物细胞组织、诱发一系列变化,致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病害症状

第3题: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也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


参考答案:被动抗病性因素、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4题:

致病力主要是指()对植物的致病强弱。

  • A、不同种的病原物
  • B、病原物的种
  • C、病原物种内的不同株系或生理小种
  • D、微生物

正确答案:C

第5题:

试述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正确答案: 健康植物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着正常有序的代谢活动。病原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的
正常生理功能就遭到破坏。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如酶、毒素相生长调节物质等,诱发一系列病变,产生病害特有的症状。除病毒相类病毒外,其它各类病原物都能产生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这些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机械压力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第6题:

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称为生理小种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如何诊断植物霜霉病和白粉病?这两种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从以下两方面回答:
1)诊断:首先从症状上诊断-----霜霉病病部常有霉状物,白粉病病部常被白色粉状物,后期往往有黑色点状物-(为有性闭囊壳);其次进行显微镜检----霜霉病菌为孢囊根和包囊孢子,白粉病菌为粉孢子、闭囊壳及其内子囊孢子。
2)两种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是不同的:霜霉病菌是由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的真菌引起,其有性孢子是卵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其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

第8题:

非侵染性病害的致病因素是()。

  • A、病原物
  • B、环境
  • C、植物
  • D、动物

正确答案:B

第9题: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⑴、专性寄生物对寄主的活细胞破坏不大,致病性弱。非专性寄生物,先行分沁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再获取营养,致病力强。
⑵、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生性是种、属的特性,是可遗传的。致病性必须以具有寄生性为前提。

第10题:

论述病原物致病作用的机制。


正确答案: (1)攫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死等症状。
(2)酶的作用。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等。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侵入过程就是部分地或全部地通过这种化学穿透方式而实现的。
(3)毒素的作用。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诱发植物产生病状。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4)生长调节物质。植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微量的生长调节物质,包括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它们对于植物体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是必需的。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长调节物质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使植株能够协调而健康地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