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生产环境

秸杆还田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是什么?

题目

秸杆还田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茬还田的技术路线和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技术路线。摘穗一收割秸秆一根茬粉碎机灭茬一耕整地。
(2)技术要点。①根茬还田应选择坡度在6°以下的地块,地块面积在4亩以上。为保证根茬还田作业质量,玉米留灌高度要控制在10〜12厘米,最高不能超过15厘米。②根茬呈绿色时进行还田效果最好,此时根茬本身含糖分、水分较多,并且很容易粉碎。因此,应选择秋季根茬还田作业,一般10月初开始至11月10日结束(基本和秋翻地同步进行)。③根茬还田地块的土壤含水率在18%~22%时作业为宜,即地表有近1厘米干土层。土壤过湿过干都将影响作业质量。④作业质量标准和检査。一是根茬粉碎,漏切率不大于3%,粉碎后的长度应在5厘米以下,大于5厘米长的根茬数量不得超过根茬总数的10%。二是作业深度适宜。小型根茬还田作业深度应控制在8~10厘米内,即以粉碎至玉米根茬的“五叉股”为宜。根茬还田作业深度应控制在12〜15厘米内。三是碎土率应大于98%,直径大于2厘米的硬土块不得超过5%,并且茬土能均匀混拌。四是对于垄作区根茬粉碎还田后应保持原垄形,起垄髙度15~18厘米,疏松土层厚度不应低于工作部件入土深度的60%。

第2题:

简述秸杆还田的作用。


正确答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固定和保存氮素养分,促进土壤中养分的转化。

第3题:

下列利用秸杆的方式,对大气环境危害较大的是()。

  • A、绞碎还田
  • B、堆沤成肥
  • C、燃料发电
  • D、露天焚烧

正确答案:D

第4题:

秸秆还田的方法有()、()、留高桩还田。


正确答案:直接翻压;覆盖还田

第5题:

秸杆直接还田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①在秸秆直接还田的同时,应适当配施一些化学氮肥;对缺磷土壤还应配施速效磷肥,以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秸秆的腐解。
②秸秆应切碎(一般以<10cm较好)后耕翻入土。
③秸秆用量一般每公顷约3000—6000㎏。
④避免病虫还田。

第6题:

为了充分发挥玉米秸杆还田的效果,应适量增施()。

  • A、氮肥
  • B、磷肥
  • C、钾肥
  • D、微肥

正确答案:A

第7题:

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掌握还田的时期和方法。水田秸秆还田时间越早越好;旱地在播前15―45天还田为宜;林、桑、果园可利用冬闲季节在株行间铺草或翻埋。
(2)还田数量。一般稻草、麦秸每亩用量150-200公斤;玉米、高梁等秸秆可全部还田;桑、果园、茶园等可适当增加还田量。
(3)加强土壤水分管理。秸杆还田后要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4)配合施用其它肥料。秸秆还田的同时应加入适量的氮肥或腐熟的人粪尿等;玉米秸秆还田每亩应施碳铵15公斤。
(5)避免有病秸秆还田。带有水稻白叶枯病、小麦霉病和根腐病、玉米黑穗病、油菜菌核病等的秸秆,均不宜直接还田。

第8题:

秸杆还田的主要方式有()、()和()等。


正确答案: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

第9题:

秸杆直接还田有什么好处?


正确答案: (1)秸秆直接还田既能改善土壤中养分供给状况,又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
(2)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能提供各种养分,对某些微量元素养分亦有类似的作用。
(3)秸秆分解过程中对氮素有保存作用,然后逐步释放供作物利用。
(4)秸秆直接还田在改良土壤性状方面所起的作用,可能要比其它类型的有机肥料好。

第10题:

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路线及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技术路线一:麦稻联合收获机收获一麦秸机械切抛一免耕播种一喷除草剂。
①联合收获机配装秸秆切抛机,收获中割茬高度小于25厘米;如果联合收未带秸秆切抛机,可将秸秆高留茬35厘米以上。②切抛:用联合收获机配装麦秸切抛机,在收获时切抛麦秸,切碎长度一般不大于10厘米。③免耕播种机开沟2~3厘米宽最适宜,过宽种沟易在伏雨后积水,影响发苗(发苗慢)。④及时喷洒除草剂(一般亩施40%除物抗津75克,加48%的拉索75克,对水60〜80千克喷洒),不能漏喷、重喷。
技术路线二:联含收获机收获一人工抛撒麦秸一免耕播种一喷除草剂。
①收获中割茬高度在25厘米左右;②人工抛撒麦秸时,要均匀;③免耕播种机开沟2~3厘米宽最适宜,过宽种沟易在伏雨后积水,影响发苗(发苗慢);及时喷洒除草剂(一般亩施40%除物抗津75克,加48%的拉索75克,对水60〜80千克喷洒),不能漏喷、重喷。
技术路线三:机械或人工割倒—人工或扎草机切碎—人工抛撒一免耕播种一喷除草剂一覆盖麦秸。
①切碎:用铡草机切碎麦秸,长度不大于10厘米;②在玉米苗高7~10厘米时,人工将麦秸均匀覆盖于玉米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