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学

简述糖异生的定义及生理意义。

题目

简述糖异生的定义及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由非碳水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糖异生的定义及生理意义为:保持空腹或饥饿时血糖相对稳定;补充糖原储备,促进肌乳酸的充分利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食管的生理狭窄及意义。


正确答案:食管为一扁平肌性长管状器官,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上于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咽,下经贲门与胃相连,长约25cm,可依其行程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颈部自起始端至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胸部自胸骨颈静脉切迹至膈食管裂孔。腹部自膈食管裂孔至贲门,食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2个狭窄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3个狭窄在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3个狭窄处是食管内异物容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第2题:

简述及时性原则的定义及意义。


正确答案: 及时性原则是指银行会计业务的核算处理必须及时进行。银行业务随来随办,会计凭证及时传递补积压,款项及时划转不延误,银行账务当日结平。银行会计信息必须及时披露,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会计信息在使用者需要时不能及时提供,对于企业管理者的投资者来说,其参考价值就降低。所以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价值,就必须及时给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第3题:

简述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参考答案:(1)酮体是脂肪酸在肝中不完全分解氧化时产生的特有的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
  (2)原料:乙酰CoA;限速酶:HMGCoA合酶;
  (3)肝内生成肝外用;
  (4)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脑组织可利用。

第4题:

简述氧离曲线特点及生理学意义。


正确答案: 氧离曲线是反映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液O2张力(分压)的关系曲线。由于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氧离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呈现"S"形。氧离曲线可分为3段:①曲线的上段坡度小,表明在这个范围内分压有较大的变化时,血氧饱和度变化不大。当血氧分压下降到7.98kPa(60mmHg)时血氧饱和度仍能达到90%,它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摄氧量。②曲线的中段坡度较大。在这个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下降很多,因而能释放出大量的氧。③曲线下段的坡度为中等,下段的坡度比中段小,但比上段大。当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的利用加速,组织液的氧分压降低到1.99kPa(15mmHg),此时可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进一步解离,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需要。

第5题:

写出糖异生的关键酶及该途径的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双磷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生理意义(1)空腹或饥饿时利用非糖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2)糖异生是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3长期饥饿时,肾脏糖异生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第6题: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糖异生作用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血糖的正常浓度为3.89-11mmol/L,即使禁食数周,血糖浓度仍可保持在3.40mmol/L左右,这对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停食一夜(8-10小时)处于安静状态的正常人每日体内葡萄糖利用,脑约125g,肌肉(休息状态)约50g,血细胞等约50g,仅这几种组织消耗糖量达225g,体内贮存可供利用的糖约150g,贮糖量最多的肌糖原仅供本身氧化供能,若只用肝糖原的贮存量来维持血糖浓度最多不超过12小时,由此可见糖异生的重要性。
(二)糖异生作用与乳酸的作用密切关系: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后者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因而使不能直接产生葡萄糖的肌糖原间接变成血糖,并且有利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肌糖原,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三)协助氨基酸代谢:实验证实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禁食晚期、糖尿病或皮质醇过多时,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成糖可能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四)促进肾小管泌氨的作用:长期禁食后肾脏的糖异生可以明显增加,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饥饿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体液pH降低可以促进肾小管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使成糖作用增加,当肾脏中α酮戊二酸经草酰乙酸而加速成糖后,可因α-酮戊二酸的减少而促进谷氨酰胺脱氨成谷氨酸以及谷氨酸的脱氨,肾小管细胞将NH3分泌入管腔中,与原尿中H+结合,降低原尿H+的浓度,有利于排氢保纳作用的进行,对于防止酸中毒有重要作用。

第7题:

简述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器官、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糖异生概念:由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原料:甘油、有机酸和生糖氨基酸。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肾脏。
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葡萄糖-6-磷酸酶。
生理意义:
① 维持空腹和饥饿时血糖浓度稳定。
② 防止酸中毒发生。
③ 补充肝糖原。

第8题:

简述正常菌群的定义及其生理学意义:


参考答案:正常菌群存在于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normalflora)。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正常菌群通过受体和营养竞争,以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等方式抵抗致病菌,使之不能定植或被杀死。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也可刺激免疫系统发生有一定保护作用的免疫应答。4、抗衰老作用: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5、抑瘤作用:

第9题:

何谓糖异生途径?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从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与生糖氨基酸)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反应称为糖异生途径。它主要在肝脏与肾皮质进行。糖异生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反应过程,但由于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不可逆,故该三步反应的逆过程需要另外的酶催化,即要通过三个“能障”。另外由于草酰乙酸不能自由出入线粒体内膜,因此还要涉及一个“膜障”。
现举丙酮酸的糖异生为例:
① 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由于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的两步反应,构成一条“丙酮酸羧化支路”以促成丙酮酸一草酰乙酸一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② 1,6-二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
③ 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
④ 膜障:草酰乙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
①主要能在机体空腹或饥饿时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②进食后肝细胞可直接利用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以补充肝糖原,称为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
③调节酸碱平衡。长期饥饿时,肾的糖异生增强,有利于酸碱平衡的维持。

第10题:

简述膳食纤维的定义及生理功能。


正确答案: 膳食纤维是指存在于植物体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增强肠道功能、有利于粪便排出;
(2)控制体重和减肥;
(3)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4)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